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

    广西:摘掉50万顶“假贫困帽”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2日 03版)

        精准扶贫是一场“硬仗”,但如果对象摸不准,势必影响“作战”的精准性。

        从2015年10月起,广西抽调25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对全区500多万贫困人口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剔除了50多万“假贫困农户”,有效杜绝了“富人戴穷帽”现象,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基础。

        此举缘于一次事件。2015年8月,审计署对广西马山县进行抽查时发现,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马山事件”引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广西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会上痛陈:“马山县违规认定扶贫对象问题,不仅暴露了我们作风上不严不实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我们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必须以此为戒,吸取教训,坚决整改,真正把扶贫工作抓准抓实抓到位!”

        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选派6500多名贫困村第一书记,自治区、市、县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按照1∶3至1∶5的比例再增派人员支援,全区共投入25万多人,自下而上集中开展地毯式精准识别工作,把全区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

        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识别方法,广西精心设计了《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将难衡量的收入指标和隐性的债务指标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住房、种养、务工、健康、读书等18类近百项具体指标,并规定有两层及以上砖混结构且精装修住房等8种情形之一者,原则上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评议中“一票否决”。

        同时,组织编办、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对调查评分农户开展财产检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将识别采集到的信息与各部门提供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各县,要求各县进行核查和重新评议。

        为排除干扰,工作队员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开展工作,确保准确无误。为防止出现“人情分”现象,入户调查评分全部由工作队员完成,村干部只负责带路,不参与具体打分,每张评分表都需要经户主和工作队员签字确认。

        经过深入精准识别,一批“假贫困户”纷纷被“打回原形”,一些过去遗漏的真贫困户涌现出来。百色市那坡县委副书记樊琳娜告诉记者:“精准识别后,县城周边的贫困户数少了,偏远乡镇的贫困户数增加了。”

        田东县作登乡平略村“新晋”贫困户黄立军说:“评上贫困户会得到重点扶持,但贫穷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它更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我争取早日实现‘脱帽’。”

        最终,经过25万人持续3个月的艰苦奋战,广西完成了这一轮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建立了全区贫困人口大数据库,成功剔除了50万“假贫困户”。

        然而,也有人产生疑问:花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广西这样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省区来说,到底值不值?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认为,这次精准识别,关键不是剔除了多少“假贫困户”,而是通过建档立卡,实现对全区所有贫困人口、贫困村信息科学化、精准化和动态化管理,找准了精准扶贫的“靶心”,这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本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