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文化评析

    气清景明“绿”意浓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2日 03版)

        又迎一年春绿到,又是一年清明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进行各种祭扫活动,祭奠祖先、缅怀先烈,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同时也鼓舞后人,祈福未来。

        虽然时隔十多年,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随长辈清明上坟的情景。在笔者的家乡山西,到了清明的正日子,同族的族人们带齐祭扫的供品和铁锹等工具就出发了。大约要走5公里的山路才能抵达同族共同的祖坟,在路上,成群结队去上坟的人随处可见。到了祖坟,从辈分最高的先辈开始依次祭拜,摆好供品、燃香点烛、斟茶倒酒、培土除草,还要再说上一些吉利的话。在扫墓这天,家家都会备有面点蛇盘兔等特别的吃食。

        这些看似琐碎的祭祀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让人们在“祭之以礼”中完成了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化,祭扫方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近年来,传统的烧纸放炮等不文明、不健康的祭祀陋俗正被逐渐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植树栽草、公祭悼念、网上祭祀等绿色祭扫方式。绿色文明祭扫,不仅还环境以“气清景明”,而且也还节日以宁静和庄严。

        正如敬老之于重阳节、团圆之于中秋节、迎新之于春节,清明节也有自己的文化品格。人们借助清明节来表达自己感恩孝亲的情怀,但不能就此在清明节和祭祖扫墓之间简单画等号。祭扫并非清明节的全部文化内涵。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本就是寒食节、清明节(气)和上巳节合并后的“综合体”,因此除了慎终追远外,体现其自然属性的踏青寻春、春耕春种也是清明节的“本义”。

        古往今来,关于清明的诗词佳句,确有“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惆怅之叹,但也不乏“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清快之语。《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气转换之时,草长莺飞、柳绿花红,何不抛下平日里的焦躁与烦恼,亲近自然,触摸绿色,踏春寻春,尽享生活欢愉?古时就有清明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习俗,虽然在文化传承中这部分节日功能被弱化,但不妨碍我们将这些习俗再次“还原”。

        对于清明踏青游乐,有人质疑其与追忆先贤的肃穆凝重不“和谐”。但其实,无论是人与自然的交汇,还是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承载的都是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对未来的向往与祝福,两者在意蕴和初衷上是一致的。因此,“清明节能否快乐地玩耍”,本就不该成为一个问题。践行绿色祭扫,拥抱绿色春天,让我们过一个环境与心境都“清明”的清明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