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到知天命之年,我作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要选择,我要到农村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实际工作。”4年前,刘昌法主动请缨,被组织确定为山东省淄博市驻村“第一书记”。4年后的今天,刘昌法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不仅带领当地百姓实现了“绿色”脱贫,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还营造出了“鱼水”情深的党群、干群关系。
“一个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的干部,不是合格的驻村干部。”记者眼前的刘昌法衣着朴素,待人谦和,言语间透露出朴实无华的本真。
“绿色”脱贫
2012年4月13日,49岁的刘昌法来到淄博市博山区上小峰村担任“第一书记”。
“当时看着他年近半百的年纪、单薄的身体,我心想,咋不派个年轻能干的来。”上小峰村村委会主任牛占月至今清楚地记得与刘昌法的第一次接触。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让牛占月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到村后的当天下午,刘昌法就主持召开了村两委会。接下来,他吃住不离村,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全村189户全部走了个遍。刘昌法通过调查发现,该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西麓,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经充分调研并与村两委研究,他们决定立足地处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优势,发展生态型、资源型产业,一致认为开发地下水、发展农家乐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刘昌法和村两委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对闲置的农家院落重新进行改造,投资70多万元,先后打造出农家乐33家,日接待游客能力200多人。刘昌法又引进4家投资商,建起了水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为了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刘昌法利用争取到的中央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帮助上小峰村成立了山东上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每户贫困户名下,作为股金全部投入旅游开发公司,使贫困户通过分红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开创了“以股份制嫁接改造乡村旅游产业,让贫困农民当股东”的“绿色”扶贫模式。
通过3年的帮包,目前的上小峰村,已经由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典型。
“鱼水”情深
“这是刘书记送给俺的,到现在还没吃完呢。”3月21日下午,在上小峰村采访时,86岁的任学美老人一边拉着记者的手,一边颤巍巍地从房间里拿出来半桶花生油和几斤大米。说起刘昌法,任大娘不停地念叨着:“感觉比亲儿还亲呢!”
和任大娘的母子情谊是在驻村不久开始的。一次入户走访中,刘昌法了解到任大娘中年丧夫,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一个闺女嫁到了很远的外村。老人长期眼睛红肿、见风流泪。对此,刘昌法记在心里。他回到城里就专门去咨询大夫,为老人带回眼药水、消炎药。经过刘昌法的悉心照料,大娘的眼病终于治好了。打那以后,大娘就把刘昌法当成了自家人,儿女孝敬的东西都给他留一份,有啥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外来的干部慢慢变成了挂念的亲人。
“到农村工作,就要融入群众之中,视百姓为亲人。”刘昌法说,你对老百姓亲,他们就会对你更亲。2014年上半年,刘昌法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湿疹,浑身上下瘙痒难忍。镇上一位中医开出药方后说,其中的四味中药附近山上就有。年近七旬的村民赵心山得知后,不顾年事已高、山高路险,一大早便出门,跑了五六个山头才把草药采集齐全,回来时已是晚上八点多。
3年的时间,刘昌法和上小峰村的乡亲们结下了“鱼水”深情,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他送一份,早晨开门,刘昌法经常看到乡亲们偷偷放到门口的蔬菜、水果和鸡蛋。
“堡垒”坚固
刘昌法常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帮扶,要实现“两委”班子战斗力的延伸,才能建立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此,刘昌法利用扶贫项目实施的机会,把拥有群众基础、富有发展潜力的村干部推向前台,在服务村民过程中帮他们树立威信。在2014年换届选举中,办事公道、群众信赖的干部顺利当选,实现了村书记、主任“一人兼”,结束了上小峰村“两委”班子18年无连任的历史。
“刘书记来之前,村书记、主任分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村班子成员的能力和素质都有待提升。”牛占月说,“经过刘书记的帮扶,现在的上小峰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干劲十足。他不仅给上小峰‘要来’200多万元的资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打下了发展基础,也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2015年7月,3年帮包让上小峰村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富裕路,刘昌法又转战到西沙井村担任了“第一书记”。“刘书记是‘明星书记’,我们一定跟着他好好学,实打实地干,争取让全村老少早点过上红火日子!”西沙井村村委会主任魏绍德满怀信心地说。(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