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宿舍里的文明

    一室若不治 何以奉家国

    ——北京大学学生宿舍文明建设赓续百年“家国”传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1日 08版)

        一室若不治,何以奉家国?

     

        在北京大学,宿舍被学生称为“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这里的文明,说小了,事关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说大了,是承载大学文化与情怀的独特空间。1984年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中北大学子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其实就是北大学生宿舍28楼203室生物系1981级的6位学子在国庆节前一晚想出的主意,制作横幅时隔壁宿舍的同学也参与进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珍贵记忆。

     

        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百年来,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传统的浸润下,一代代具备北大特有精神气质的学子从这里走出来。2014年,北京大学首届宿舍文化节提出“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口号,道出了在北大的背后,还有宿舍这一不平凡的存在。

     

        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

     

        这样的新生入学情形让人难以忘怀。有幸分配到28楼203室的学生推开门的那份郑重可想而知。还有那位有幸分到王选院士当年宿舍的同学,恰恰得到的又是王选的床位,内心的激动也可想而知。正是有感于这种传承的力量,北大非常注重宿舍楼号与室号的保留,甚至老楼拆建翻新之后,都沿用之前的楼号与室号,让小小宿舍充满了历史感与文化感。

     

        但这还只是一个方面。为了把宿舍文化更多地发掘出来,两年前北大发起了一次邀请校友回宿舍看一看或者住一晚的活动,在校友中反响热烈,三天的活动时间就有上千名校友自发从天南海北回到北大,回到自己当年的宿舍。但这个活动并没有以“校友住上一晚”结束,而是衍生出许多分支:

     

        一是94级校友们在住了一晚后表示要交住宿费,之后发展成为母校宿舍活动捐款;再之后,促成了北大校友办、基金会和公寓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小舍大家宿舍文化发展基金。大家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为这个基金捐上一元钱。这些钱用于在宿舍开辟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宿舍自习室、读书角、艺术走廊等等。

     

        二是促成宿舍“成长导师”试点。由北大公寓服务中心组织,由一名志愿校友担任一个宿舍的成长导师。校友彭艳当年的宿舍在45楼1105室,现在她成为这个宿舍的成长导师。对这份导师的工作她非常投入,工作之余与学妹们畅谈人生,邀请她们看比赛、听音乐会。与师兄、师姐们真心互动和交流,让在校学生有了难得的了解社会的机会。

     

        三是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平台——“燕窝”的正式成立。

     

        燕窝虽小,育隼几何

     

        在北大,“燕窝”的正式名称叫“北京大学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燕窝”是同学们对它的昵称。虽然这个在学校属于民间性质、纯公益、无报酬的学生组织成立才一年多,但其承担的宗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却在北大有悠久的历史。

     

        说到自我教育,最典型的莫过于北大“楼长节”的诞生。北大宿舍楼长制建立于1986年,当时为了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服务水平,北大择优聘用了一批来自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学生宿舍楼区的楼长工作。这些楼长,仅就他们离退休前的职位来看,起点相当高,大都是师级或局级的,甚至还有一位将军级的,他们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知识和管理服务经验,而当他们将这些素质运用到一栋学生宿舍楼的宣传员、督导员、治保员这样的角色上时,其魅力充分显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楼长节”于2012年设立。当年还是北大信科学院二年级本科生,现在已经读研二的学生王然自己也没想到,北大楼长节会因为他和十几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上的一项公益活动应运而生。在2012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向同学们征集与楼长的一张合影,并附上一句感恩的话。结果响应的同学特别多,最后他们将征集到的照片和话语精挑细选拼成一棵大树的形状,在宿舍区展览。这个活动被同学们以“百年宿人”冠名。以后的楼长节也定为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说到北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变形记”活动无疑是很好的载体。所谓“变形”,就是拿一天的时间“变形”为宿舍卫生员,打扫楼道、水房、厕所;或是当保安,守一天门。还有公益“码车”活动,把随意摆放的自行车码整齐,留出消防通道。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在付出劳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公共环境安全的观念,养成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善做起的日常行为习惯。

     

        “北大的学生要仰望星空、造就学术,同时也需要关注脚下,学会生活。”“燕窝”现任主席、哲学系2014级硕士生于晓磊说。

     

        “燕窝”成立之时,北大教授楼宇烈专门赠送墨宝“燕窝虽小,育隼几何”,完美诠释了“燕窝”的含义。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北大宿舍文明建设正是从这个起点上,延续着燕园百年的家国情怀与传统。(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