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桢婕是东北师范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前段时间她和同宿舍的另外三位同学专门跑到书店,每人买了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我们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表达。买这本书,就是想更系统地了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梁桢婕说。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不断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使其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心灵,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夯实新教材教学基础,取得了显著效果。
强化学理性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升为学科任务的重点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认为,教师对理论的入脑入心是夯实新教材教学基础的重要前提。在他看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学科和课程相互支撑、同步发展的意识。为此,他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找准结合点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的核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部深入研讨这段讲话精神进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最终确定,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相结合,结合点是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在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共找到了几十个这样的结合点。”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孟宪生介绍说,“我们先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总体性,然后分成专题与各门课程进行比较,发掘内在关系,寻找结合点。”这样,讲给学生的知识点,转化成了价值体系的传导,学生不光在理论上受教,在实践上得益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教学相融合,是我们教师的集体智慧,有总体制度设计的支撑。”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表示,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会安排一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共同研究每个章节如何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如何讲解得更加深刻、精彩。目前,集体备课制度已经固定下来。“有的老师年龄大一些,理论功底深厚;有的老师年轻,善于和大学生沟通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大家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学提升。”青年教师李爽说。
在制度设计方面,东北师大要求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部联动起来,不断增设相关研究课题,细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措施,抓好研究引领,促进日常教学,并做好教师的督导工作。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提高学科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阐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依托学科发展方向,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大问题、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等基本学术问题研究团队,不仅实现了现有研究队伍的科学配置,而且将未来后备人才培养统一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之中。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东北师大鼓励教师探索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康秀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她经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设定一些专题,把学生分组,请学生上台演讲,并进行自我评价。“没想到原以为会很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老师打造得如此吸引人。”大学生姚菁菁和周围同学对专题讨论印象深刻。
东北师范大学还通过多个平台、多种载体,广泛传播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据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副书记程琪介绍,学校充分利用“审时·博思”讲坛,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来校给学生作报告;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团”等学生社团组织为主体,推出“朋辈”宣讲,让博士生、硕士生走上讲台,鲜活生动地讲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同时,学校还利用新媒体向学生发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点,并推荐书籍。“我们经常会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浏览。那种扎根于我们生活中的理论著作,我们非常欢迎。”文学院大三学生高蕾蕾说。(本报记者 鲍盛华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