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一团一策”激活上海文艺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6日 01版)
    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 供图:上海芭蕾舞团

        3月15日,上海杂技团《小龙飞天》剧组结束欧洲巡演。4个多月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法国、瑞士、比利时的29座城市,演出96场,观演人数近40万人次。

     

        2月18日至21日,上海芭蕾舞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连演5场巴黎歌剧院版《葛蓓莉娅》,尽管票价高昂,仍然场场爆满。去年底,同样是上海芭蕾舞团,在荷兰8座城市上演了26场豪华版《天鹅湖》,场均上座率超过了九成。

     

        不是简单地把作品搬上海外舞台,而是接轨国际通行做法,让中国故事、中国气度、中国美学“走出去”征服欧美观众——一年来,上海文艺展现出的活力和魅力,正是得益于上海推出的“一团一策”创新做法: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院团个性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影响院团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激发院团内在动力和活力。

     

    顶层设计 创新机制出活力

     

        上海有18家市级国有院团,京剧、话剧、芭蕾、舞蹈、沪剧、评剧……艺术门类多样,在院团管理中,如何既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又遵循不同文艺样式的特殊规律?

     

        上海明确“一团一策”、分类定位的基本原则,点对点推进改革、强化特色、做强亮点,体现不同艺术语言的特点。

     

        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杂技等具有国际化艺术标准的院团,对准国际顶级院团,提升艺术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凸显“世界性”特点;京剧、昆曲、中国歌舞、民乐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院团,立足传承创新,使上海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经典的弘扬之地,凸显“民族性”特点;沪剧、越剧、淮剧、评弹、滑稽戏等地方戏曲类院团,走进群众,让上海及周边地区群众感受到乡情乡音,凸显“本土性”特点。

     

        为推动文艺院团静下心来搞创作、精益求精推演出,上海尝试“艺衔制”、“演出季”、场团合一、艺委会等创新做法,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艺术创作,激发创新创意。上海歌舞团是国内最早采用舞蹈演员“艺衔制”的文艺院团之一。去年,歌舞团在艺衔档次和人员配置上都有所完善,形成“首席”等6个艺衔等次。今年获得“领舞”以上艺衔的有30位演员,领舞人数新增近六成。上海京剧院等文艺院团都成立了艺术专家委员会,促进形成科学的艺术决策机制。

     

    打磨精品 倡扬“工匠精神”

     

        今年10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正式对外开放,沪上专业舞蹈院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集教学办公、艺术创作、舞蹈研究和专业排练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剧场。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重建的宛平剧院,也将成为上海几家地方戏曲院团的专属剧场。

     

        场团合一即将带来的变化,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鸣看来,文艺院团改革,说到底是要让艺术家心无旁骛地从事艺术创作,激活文艺创作活力,从而实现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精品来自反复的打磨。2015年12月13日,舞剧《朱鹮》演满一百场。为了这出《朱鹮》,主创团队在近4年时间里,数次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不断挖掘主题,提升思想力度。

     

        这只是上海文艺精益求精的一个缩影。“老戏新演”,在保持本剧种特色的前提下,沪剧《邓世昌》大胆尝试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打动观众无数。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从2013年初创至今,沪剧《邓世昌》3年来数易其稿,几度修改打磨,边演边改,边改边演。

     

        回头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见上海文艺的求索创新和“工匠精神”:2015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大型剧目58部,较2014年增加4部;全年共完成演出场次10494场,较上年增加344场;演出收入合计达到2.21亿元,较上年增加0.19亿元;观众总计447.16万人次,较上年增加24.17万人次。

     

    培养人才 为年轻人创造空间

     

        这段日子,昆曲名家张静娴正忙着将自己的看家大戏《长生殿》,手把手教给学馆里的中青年演员。吴双早已是上海昆剧团的台柱之一,如今也在学馆里跟着老一辈名家们继续抠戏。

     

        学馆,是上海昆剧团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项目,通过小班化的“学馆制”,实现经典看家戏的“活态传承”,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和6台传统大戏的教学目标。昆曲学馆的老师,由20余名昆曲名家担任,还邀请全国各地昆剧名师来上海教学。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上昆要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舞台空间。眼下正在排演的汤显祖剧作《南柯记》,剧中演员都是进团不过两年的‘90后’。”保证传统名段在年轻演员身上不走样,成为上昆的工作重点之一。

     

        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围绕不同艺术门类特色开展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已成为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重中之重。

     

        今年2月,上海市进行2015年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考核,这是对院团改革成果的一次初步检验。不同于以往,考核首次采用“自己讲、同行评、专家点”的圆桌机制,“集中会诊”院团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一团一策”吹皱院团改革一池春水,能否持续激发艺术生产力,催开满园春色,上海的思考和探索还在深入。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