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颁发给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证书由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设计印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制的学位证书不再使用。国家调整学位证书的制作、颁发方式,目的就是让学位授予单位可以根据实际培养需要灵活掌握,既有利于增强学位授予单位的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更好地体现办学风格和特色,也有利于激发学位获得者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于是,各高校纷纷开始行动。清华大学最先公布了学位证书的设计,紧接着北京大学的学位证书也亮了相。其中,清华版证书是竖版由右向左开启,北大版证书是横版上下开启。以上两家在外观形式上的抢先定位,使得后来的高校在整体形式上似乎很难超越。表面看来似乎晚来者的设计空间被压缩了,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结果也许会完全不同——后来者可以借力发力,站得高望得远,后来居上甚至超越先行者。比如,“硬壳精装”的学位证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审美价值倾向,那么在数字化时代,学位证书可否代之以简单的方本硬壳装,或是一张纸甚至是虚拟的电子版形式?重新思考精装与简装、纸质与电子版的时代潮流与审美取向,无疑会给学位证书的设计带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设计思路。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也参与了学校学位证书的设计工作。做设计这么多年,我的理解是,好的设计应符合几条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为原创,这就确定了它的唯一性;其次,设计的元素要有相关性;再次,要突显艺术性,符合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最后,设计还要避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套用于学位证书设计,就是不仅要独具特色、美观大方、结构新颖,还要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包括防水、防伪、易查询、易收藏等。
看似简单的学位证书设计,实际上是各大高校综合实力的比拼,背后反映了高校领导决策层及相关人员设计思维的博弈。学位证书的设计恰似透视大学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可以看到大学领导及整体团队的创新开拓精神和价值取向。如果决策层一味墨守成规,不敢突破,甚至是人云亦云,那么证书设计想在结构和形式上创新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的学位证书从外观上看都差不多的原因。在印制工艺上,你烫金,我压印;内文里,你用学堂图案,我用大楼表现;形式上,你有校训,我有名言……究其心理,无非是怕万一把握不好设计尺度,达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贻笑大方或沦为笑柄怎么办?
前不久,又有几所大学发布了自己的学位证书设计结果,但怎么看似乎都摆脱不了清华和北大的影子,令人失望。细细品察,其实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但在学校的标志物设计上依然在模仿,似乎只有沾了世界名校的模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实力。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坎坷道路,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说过这样一句含义深刻的话:“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真实生命力的能力和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就不可避免。同样,一所大学的决策层如果缺乏赋予大学制度生命力的能力,其僵化、陈旧的思想理念对于大学的发展同样会起到阻碍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挖掘、提炼有关信息进行学位证书的设计,要勇于创新,体现出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彰显独特的魅力。在此意义上,高校学位证书的自主设计意义深远,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小觑。
(吴文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