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1日 星期一

    科学带给我的愉悦难以言喻

    ——施一公院士与青少年谈学业抉择

    作者: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1日 08版)

        “如果您当年被保送的是其他专业,您还会继续研究生命科学吗?”3月19日,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在北京举行颁奖活动暨青少年生命科学普及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团队因“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以及RNA剪接的分子结构”这项基础研究而入选十大进展。施一公的报告刚结束,来自北京80中学初二年级的女孩儿胡可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假设涉及面临学业选择时,如何在现实与兴趣之间平衡。现场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600余名青少年显然都在期待施一公的答案,胡可的提问引来大家会心的笑声。

        “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直到我完成博士后的学业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决心。”施一公笑道,自己大学时期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凭兴趣或是专长,而是因为当时有位老师说过“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这句话。

        “能以兴趣为导向选专业当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做事情全凭兴趣,其实不太‘靠谱’。”他解释道:“人是善变的,为什么兴趣不能变呢?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施一公告诉现场的中学生们,对于生命科学,自己并非最初就非常有兴趣,在最挣扎的时候,甚至也想过换专业。

        他说,自己在矛盾中挣扎了一段时间,从博士毕业半年之后,开始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并觉得“乐在其中”。

        “当时,我告诉自己该静下心来,好好做学术了,我也真的这么做了。你们看,我现在觉得科学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施一公说。

        在施一公之后,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匡廷云院士、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厦门大学的韩家淮院士等人也与青少年们分享了入选十大进展的科研项目。

        对于举办这样的活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表示,此次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都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生命科学前沿所取得的重大创新突破。青少年们与这些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能够丰富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也能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科技界带了一个好头。

        据了解,入选十大进展的成果包括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细胞炎性坏死机制研究等。开展此次评选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成立于2015年10月,目前有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免疫学会等18家成员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为首任轮值主席。

        (本报记者 詹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