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新加坡的中国人都说自己好像还在国内,可以无障碍交流,毕竟这里的华人占全国人口的75%。那么,新加坡的语言状况究竟怎样?它为什么能吸引全球众多的投资者、求学者、移民和游客呢?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城市国家,面积虽只有714.3平方千米,却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国内有20多种语言。
以英语为主、四种官方语言并存是新加坡宪法确立的多元化语言政策,落实到个人层面则是“英语+母语”的双语制。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是三大族群的母语,它们被确立为官方语言,保障了各族群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享有平等地位;基于英语是一门中立的语言,也是各族群交流的通用语,因而被确立为第一官方语言,现在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商务活动以及现代科技、教学和媒体等领域。
这种多语制的形成与新加坡的国家政治和种族问题息息相关,并先后经历了殖民期、独立前后和当代发展三个时期。
在被英国殖民统治的140多年中,新加坡始终推行“英语至上”的语言政策,各种公文均使用英语起草;1959年实现自治后,为平稳过渡,新加坡实施了“以马来语为主的多语政策”;到1965年国家独立后,马来西亚为保护半岛的大陆经济,对新加坡筑起关税壁垒,使用人口不足14%的马来语无法满足新加坡要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的目标,由此确立了以英语为主的四种官方语言。
全民普及英语作为第一语文的教育为新加坡赢得了语言优势,推动了国家旅游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升了国家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还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英语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隐性后盾。
英语在新加坡经历了近190年的发展后,不仅为新加坡人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利益,本土化特色也更加鲜明。新加坡英语(Singlish)在词汇、句法、音调、节奏等方面受到马来语、泰米尔语和华语的影响,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英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因此,自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在全国开展一年一度的“讲标准英语运动”,以规范新加坡人讲英语的习惯,推动新加坡的国际化发展。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说过,“学英语是为了做事,学华语则是为了做人。”从1979年开始的“讲华语运动”推动了华语和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承和发展。这场运动的第一个十年以“少说方言”为目标;第二个十年以“认识文化”为目标;在第三个十年中,讲华语已成为“紧跟时尚”的象征。政府对华语态度的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则要借助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在华语推广的30年间,讲普通话的华人逐年增加,新加坡人学习华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所以,中国人在新加坡可以无障碍地交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分别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