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供给“对路”就有“出路”

    ——访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代表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12日 08版)

        刚过去的2016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了境外消费900亿元的新纪录,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消费升级时代,中国中低端过剩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捉襟见肘”更明显了。面对这种新的需求变化,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代表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意“质”的提升。

     

        记者: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

     

        孙明波代表: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虽然在供给端,但着眼点应该在需求端。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全球视野实现“新供给”,只要供给“对路”就会有“出路”。而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我认为就是要满足和引领消费者持续提升且永无止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记者:对企业来说,如何实现“新供给”?

     

        孙明波代表:2016年春节,一位消费者在微信中留言:“喝完猴年纪念版的青岛啤酒,有收藏的冲动!啥时候中国造的产品都能从商品升级为艺术品,那会儿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也就已经达成。”在消费者既追求“颜值”更看重“气质”的消费升级时代,“科学加艺术”的中国造是必由之路。

     

        有生命、有特色、有记忆的产品,带给消费端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体验,这样的“新供给”能为美好生活创造更多滋养。

     

        记者:“新供给”如何惠及民生?

     

        孙明波代表:在“新供给”的转型中,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要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共享质量的良好氛围。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消费升级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而内部动力则来自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让消费者从消费升级的红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