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作为第一个国务院批准的省级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取得显著成绩。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主席、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冯健身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请介绍一下甘肃省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主要工作和成绩。
冯健身:自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扎实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经过6年努力,甘肃省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制定《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配套政策,出台、完善了18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发布了20项循环经济地方标准。
强化示范试点引领。把争取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引擎。金昌市等5市县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县,甘南州等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各项试点环境和资源效益明显,示范引领效果显著。
强化重大项目的实施。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4455项,总投资5645亿元。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2009年以来,全省循环经济领域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成果20项、省级科技成果429项,发明专利529项、规划政策类成果50项。在有色金属、钢铁、电力以及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推广应用了一批共性和适用性技术,大量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再利用。
强化模式案例的推广。凝练总结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和案例,深化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和主导产业优势,分别构建了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湿润半湿润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凝练总结了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依托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大型企业,以项目补充产业链,循环型工业体系趋于完善。
记者: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给甘肃省带来哪些变化?
冯健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指标完成良好。
甘肃省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48.8%,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全省万元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省万元GDP取水量从2010年的328立方米下降至2015年的168立方米。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653万吨,比2010年增加1502万吨;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7.12%,比2010年提高30.84个百分点。全省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等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基本完成,省级以上35个园区循环化改造依次逐步推进,全省16条产业链基本建成,确定了110家示范企业,超额完成了规划任务。
记者:“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冯健身:“十三五”时期,甘肃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抓手,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严格的环保制度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建立和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体制;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部实现绿色、低碳、减量化;通过去产能,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且长期亏损的企业,切实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做实做强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和项目“五大载体”,推动甘肃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