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5日 星期六

    悠悠衢江水

    作者:叶廷芳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5日 09版)

        敝家乡衢州市地处浙西一隅,虽说“四省通衢”,但毕竟被仙霞岭的条条支脉缠绕,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浙北、浙东的平原和沿海一带,蔚蓝色的海风一吹,商品意识很快觉醒,加上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强大的经济辐射,这些地区的经济腾飞在全国一马当先。可衢州,论GDP虽在全国数得上“中上”,在浙江,却总是排名靠后。谁想东方不亮西方亮。转过身来看其另一面,却是满目葱茏的“生态衢州”,绿色覆盖率达71.5%,秀美的自然景观多多。江浙一带唯一的“世界遗产”——代表一部分丹霞地貌的江郎山坐落在这里。莽莽苍苍的古田山原始森林如今也成了国家正着手建设的“国家东部公园”的“母园”。而衢州更鲜亮的品牌还在水,其水质不仅是浙江之最,而且让全国羡慕。难怪国家旅游局把衢州定为国家首个度假休闲区创建试点。这种得天独厚的“绿实力”是无价可估的,作为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衢籍人,我深感骄傲和欣慰。于是不免想提笔写一写我的家乡,写写世世代代哺育着这块土地的衢江,和这块土地上的“最美衢州人”。

        钱塘江溯流而上,经过富春江、金兰江,再往上就是衢江。它由两条支流汇合而成,汇合后衢江即以一个直角怀抱着一座古城——衢州城,然后继续向东流去。早先,人们若从北郊进城,就得乘船摆渡。我第一次在这里过河时才十来岁,站在浮石潭的渡船上环顾四周,只见江水悠悠,深不见底,想象着水下必定藏龙卧蛟,鱼虾无数。衢江就以这样的美好形象久久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衢江作为衢州人的母亲河,通过千百条大小支流世代养育着衢州市250余万生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衢江水系与占全市71%的崇山峻岭交织成一幅幅锦绣山川,饱含丰富微量元素的水土如乳汁般滋润着衢州人的身心,它们的千姿百态如画如绣熏陶着衢州人的气质和情怀。不错,在刀耕火种的旧时代,多山的地理环境通常是与贫穷相联系的。当年的衢州人也没有逃脱这一宿命,以至让伟大诗人白居易写下这样令人撕肝裂肺的诗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个“旱”字困扰了衢州人千百年!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艰难的生存条件频频威胁着他们的温饱,却也锤炼了他们的生存意志,他们顽强不屈而又单纯朴实的性格,成了衢州这块大地的精神定力。

        家乡人的这一禀性,我首先是从他们为改变自己命运而进行的战天斗地的壮举中观察到的,尤其是从他们为“夺”水和“治”水的奋斗中深获领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出生地的衢北农民为摆脱世代旱涝的灾害,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蓄水1亿2千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铜山源水库,解决了3个县50万亩的农田水利问题。施工过程中,农民自带粮食、咸菜,长期驻扎在工地,分文不取。尤其感人的是,当时国家为库区居民准备了300万元的拆迁费,但拆迁户们自觉地尽量利用拆下来的旧材料,结果只花了国家48万元!我当时为这一工程的顺利竣工深为感动,立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告慰白居易》一文,以示庆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衢州市解决农田水利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工程——乌溪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了。按工程预算,需2亿8千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吓人的数字!省里拿不出那么多钱,衢州市当时只能承担15%的份额,而那时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能无偿调动劳动力了。怎么办?土生土长的常务副市长、乌溪江水利枢纽工程总指挥谢高华最了解本地农民和市民的心理,认为这项工程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城市居民的饮水问题,只要切实做好动员工作,广大市民会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果然,全市工农兵学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尽管适逢大冬天,工地上马上聚集起3万多人的战线,热火朝天。结果,工程所需的800万土石方中,85%都是民工无偿奉献的。故当工程顺利完成时,我兴奋之余,又撰《再慰白居易》的报告文学,借《光明日报》一个整版向伟大诗人报了一个更大的喜!

        在此之前,衢州人仅凭锄头和肩膀已经先后建起了近500座大小不等的水库,至乌溪江这一最大水利工程告竣,宣告了衢州人民有史以来“十年九不收”的悲惨历史的结束。如果说,衢州人在与命运争夺生命之源——水的较量中,表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那么他们在治理水的质地的努力中,更表现了服从大局、乐于奉献的宽广胸怀。曾记否,就在乌溪江工程轰轰烈烈之际,恰逢全国兴办乡镇企业热火朝天之时。在这经济腾飞的时刻,衢州各地的乡镇机构和诸多个人何尝不想一显身手!但不久,乡镇企业这一新事物的负面效应显现出来了:江河变色,大地蒙污!这时,位于衢江顶头的全国八大化工企业之一的衢州化工厂也使衢江流水泛红,死鱼漂浮。向以“绿色”自豪的衢州市党政领导立刻警觉起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断然禁止或限制某些污染排放率超标的企业的兴办,并与化工部直属的衢州化工厂反复磋商,如何保证衢江水质的安全。尤其从2003年起,进一步加大有关措施的力度,仅强令关、停的工厂企业即达200余家,直接经济损失达18.4亿。2013年起,市政府更调集干部分布到1840个行政村,一对一地进行生态指导。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衢州本域和出境水的质量达标率连续8年保持100%;据瑞士一家权威公司的监测,衢州主要供水源的地表水的水质不仅远远优于国家一类地表水的水质标准,而且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的水质指标限值。难怪乌溪江连娃娃鱼都出现了(这是一种对水质的纯度要求很高的鱼类)!

        水的质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水质的净化,衢州市的生态建设如虎添翼,这个一向被认为“欠发达”的地级市,经过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价值定位,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态势。这一“后发制人”的新局面某种意义上是有远见的衢州市官民用GDP换来的!衢州市各届“父母官”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值得嘉奖,而那些在“夺”水与“治”水过程中作出过贡献,尤其在关、停、禁中作出牺牲的人们更值得称颂。他们表现出了衢州人整体的心灵美!

        由于客观环境所决定,衢州人大多在山区或丘陵地带长大,水在他们生命中有着很重的分量。在今天老、中、青三代人中,关于水的情结,如果说我这一代更多地表现在为“夺”进行过艰辛、顽强的奋战,那么中、青年两代则主要为“治”作出了他们的奉献。若用文学语言表达,可以说,“最美衢州人”是由衢州大地土层中无数“微量元素”铸造而成,并由它纯洁的水洗涤出来的!

        前年春天,我在衢北小山村东坪小住,期间曾专程来到古镇樟树潭观赏衢江风姿。我站在古码头,隔着比浮石潭更宽阔的江岸向西眺望,只见一江深沉的清水,饱含着衢州人的智慧和汗珠,融汇着衢江人的情怀与愿景向我缓缓涌来。衢江的水渗透着衢州大地,使衢州成为一方四省通达的人文沃土,有了这样的土壤,就不愁没有一个个“最美的人”破土而出了!

        我是研究文学的,知道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塑造典型形象。那么衢州市“最美的人”的典型形象是谁呢?按我的观察和考量就是前面提及的治水英雄谢高华!从村民兵队长到乡长、区长、县委书记、常务副市长,他是解放以来衢州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上面提及的水利工程的主要指挥者,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最早开拓者。可谁知道,这位如今已八十有六的堂堂男子,胃切除了四分之三,体重只有43公斤。他的无穷精力与他的瘦小形体形成极大的反差,这就是谢高华的人格美。今天,我们也许可以称他为“最美衢州人”的楷模、衢州“软实力”的精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