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光明日报和文艺报举办这个名为“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的研讨会,就是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把加强与改进文艺批评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一论述,既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前我国文艺批评存在的不足,也给出了改进创新的良方,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可谓是搞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我先围绕四个标准来谈一点学习体会。
第一,“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是对批评方向的把握。我们知道,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最早提出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这四个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和人民的观点,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文艺的史学价值、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揭示了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文艺的内在规律,揭示了文艺的审美价值。
方向是文艺评论的灵魂。优秀的文艺批评,就是要尊崇社会发展和文艺发展的双重规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准民众审美评判的“定盘星”。优秀的文艺批评,一定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一定是对文艺负责而不是对某个文艺家负责的。为人民服务、对艺术负责的文艺批评,始终站在历史和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利益鼓与呼,以人民喜好和民族审美作为批评标准,以提升民众思想和情趣为责任和使命。
第二,评判和鉴赏作品,是文艺批评的职能所在。批评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是连接作家作品和普通读者、连接社会和文艺的桥梁,批评家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导读者,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文艺,好在哪里,什么是坏的文艺,坏在何处。帮助读者发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培养和提高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推动全民阅读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提高。
第三,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是为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是对批评态度的一种要求,要求批评家有真诚的批评态度,有追求真理、坚持唯物史观的决心。批评的品格,说到底,就是真实、鲜明、正直,实事求是,激浊扬清。不做人情的奴隶,不做私利的共谋,不做权威的陪衬,不做庸俗的跟班,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下手“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勇于表明立场,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大声说“不”。
近年来,文艺批评总体上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四平八稳、一团和气、和稀泥的人情文章,比如夹带私货、恶意棒杀或为吸引人眼球的“酷评”,比如玩弄理论术语、食洋不化、不接地气的批评文章,这些都是对批评品格的矮化和亵渎。它们可能滑向文艺批评的功利化、庸俗化、圈子化,需要引起我们格外警惕。围绕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我们《光明日报》要身体力行,做到以下三点:
一、加大批评的力度。批评是文艺评论的根本品格。文艺批评要的就是观点鲜明、褒贬明确的批评,诚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
二、增强批评的现实性。文艺批评也需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贴近群众,让人家听得懂,文艺批评为人民,就是要多讲人民听得懂的“人话”,少讲人民听不懂的“神话”。
三、改进批评的文风。文艺批评也需要改文风,朝着短、新、实的方向努力,要鲜活灵动,清新平易,真正成为文学事业生动活跃的一部分。
我们决心将习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四个标准”作为尺度和遵循,努力发挥文艺批评“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