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

    独龙族“开昌瓦节”

    作者:张勇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10版)
    慈祥的独龙族纹面女
    独龙族祭祀山神仪式

        秀丽的独龙江畔,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鼓声、锣声,村村寨寨独龙族老老少少身披彩色线条的独龙毯,来到开昌瓦广场上围成一个个圆圈,用独龙语唱着歌谣,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今年从2月3日开始至春节期间,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的独龙族群众欢度自己唯一的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开昌瓦节”。

     

        “开昌瓦节”最隆重的活动是2月3日的剽牛祭天仪式。在震天的鼓声中,一头高大健壮的黑色“独龙牛“被拉进广场,“牛”身上披着一条漂亮的独龙毯,独龙族群众围着“独龙牛”又唱又跳。家族长老把“独龙牛”拴在广场中央的石柱上,待人们安静下来。披着独龙毯的剽牛师点燃松烟念念有词,然后手挥锋利的竹梭刺向“独龙牛”的腋下,庞大的“独龙牛”轰然倒地。人们又敲响铓锣,挥刀舞弓,唱起歌谣,翩翩起舞。这头“独龙牛”是人扮的假牛,在往年村寨里举行的剽牛仪式中,人们按习俗剽的是真牛,凡参加聚会的大人小孩,每人都会平均分到一份牛肉,当场烧食,伴之水酒,歌舞欢庆,祈求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收。今年节日上的剽牛师是80多岁的木春华,他曾经8次剽真牛。此次剽“牛”成功,木春华兴奋地和女祭司共同举起竹筒喝下了“同心酒”。

     

        在载歌载舞的独龙族乡亲中,有5位神秘的纹面女尤其引人注意。她们的脸上雕刻着近似蝴蝶的图案,由靛青色的点状纹组成。她们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既能登台用独龙语演唱《美丽的独龙江》,又能在广场上和年轻人一样跳起欢快的舞蹈。目前在世的独龙族纹面女仅有27人,她们神秘的纹面被称为现存的独龙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独龙族的“开昌瓦节”又名“卡雀旺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们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除夕,三十日为新年之首,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也不一致,可以各个村寨自己过,也可以相邻的村寨一起过。居住在缅甸的独龙族与独龙江乡山水相连,每逢“开昌瓦节”,许多境外的独龙族同胞都要来到独龙江和当地的独龙族群众一起过节。独龙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期称为“俅”或“曲”。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解放前,独龙族仍处在以父系氏族为主的家庭公社解体时期。解放后,独龙族由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江乡是我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区,因交通闭塞,独龙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1999年通公路时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但因大雪封山,每年公路只有半年通车。2014年底,6.68公里长的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族群众才真正与山外有了全年无障碍的联系。今年全乡各个村寨独龙族群众第一次一起过节,山外的许多游客来了,“三下乡”的医生、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家们也来了,使今年的“开昌瓦节”成为一次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独龙族“开昌瓦节”张 勇 任维东/撰文 张 勇/摄影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