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星期日

    光明大观

    自然·而然

    作者:赵力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12版)
    繁花(综合材料) 郭子龙
    柏(综合材料) 郭子龙
    桃花(综合材料·局部) 郭子龙
    鉴(综合材料) 郭子龙

        郭子龙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这些“故事”往往出自他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是他乐意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部分。我了解郭子龙是从他的“人心的阐释”系列开始的,这一系列最早是在2011年“青年艺术100”的展览上看到的。2014年,我策划的德国柏林VDA“新身份——中国青年艺术展”上也有意识地选择了郭子龙的这一系列,并在展览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人心的阐释”以不同的物质材料去塑造一个关于“心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外表令人直接联系到人类的器官——心脏,然而郭子龙又利用锻造的雕塑手法制造出了“内空”的结构,并在其中演绎“恐惧”“喜悦”等主题。

     

        如果说“人心的阐释”系列是走向内心深处的话,那么“盆景”系列则是走向了历史的深处。郭子龙说,作为当代艺术家不应该排斥传统,而是应该更积极地去阐释传统,而“盆景”就是郭子龙对传统的自我阐释。郭子龙首先将传统复原为技术上的“手工”,不仅主动去学习传统的锻造技艺,而且一丝不苟地承继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其次是“盆景”主题的再生,他不断去研摹古代的各种图像,也对保存下来的经典推崇备至。在他看来,“盆景”的主题是传统性的,但是“再生”一定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郭子龙要做的不仅仅是一盆原汁原味的“盆景”,而且要通过“盆景”去阐发艺术家自己对传统经典的态度与立场。郭子龙的“盆景”系列大多以不锈钢为材料,其中的局部则采用了铜、木质的材料以及一些现成品。光洁的不锈钢亮面与“盆景”的造型在矛盾中结合,犹如“传统”和“创新”纠结在一起的当代社会的某种缩影。郭子龙的“盆景”系列至今已经创作五年多了,这样漫长的时间跨度对一个系列作品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我曾经问过郭子龙,他说他只是想做得尽善尽美。事实是,郭子龙一直在考虑的不仅是作品本身,传统对他而言的确博大精深,因此对传统的探究引发出来的是对当下更深入的思考,于是郭子龙的创作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艺术家开始从艺术品的创作思考走向更多维的方向。一方面是关于“真实性”的探问,郭子龙创作了一些平面性的作品,将“真”与“伪”并列起来形成了作品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是关于“空间性”的研究,他意图营造一种有意味的空间,将自己的作品浸润其中,也让观赏者沉浸其中。但无论何种方向,郭子龙都不想清楚地告诉我们答案,或许在他心中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答案。(赵力)

    【作者心语】

        通过现有的感悟,我将作品划分为“格物”“鉴心”“隐”和“逍遥”四个阶段,中国人的审美不完全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所谓格物,通常是指剖析理解、推究事物的原理,西方人由此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而东方人却走入了自己的内心。东方人体会到的不再是“格”物,而是在微弱隐约的亮光中“格”自己,直至“格”心。于是我在“鉴”的作品中植入了镜子,借用了宋画团扇的外形与“明月松间照”的意境,但更多是为了人观“景”时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像,在自我审视中看到内心的悸动。“隐”可以是“以退为进”的“让”,更是“含蓄内敛”的气质追求,还有就是远离复杂的尘世,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将自己融于山水花草之中的惬意舒服。“假物而生”给自己的精神之我找个寄托,是东方人“生”的智慧。“隐”的作品在此发声,将人工的部分植于自然物中。如果说“隐”是要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那么“物我相融”的境界或许应是逍遥,一种极大的自由与放松。作品选择了关乎人生大主题的文字符号,利用水墨消散的物理现象,将文字“恍兮惚兮”的感觉呈现出来,视觉化追寻“逍遥”的感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