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

    如何啃下“医改”硬骨头

    ——福建三明“三医联动”改革追踪

    作者:沈汝发 刘旸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01版)

        灯盏花素注射液限价采购前22.3元/支,限价后降为2.8元/支;群众个人次均自付费用2011年1818元,2015年降至1615元;医保基金扭亏为盈,连续4年保持盈余;医务人员改革4年工资总额翻了一番多……

     

        福建省三明市自2012年起探索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破除机制障碍和既得利益藩篱,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大大缓解,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斩断药品耗材利益链 挤出药价“水分”

     

        “现在‘神药’太多,老百姓看个大病就会倾家荡产。”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医改领导小组组长詹积富说,群众看病费用4—5年就翻了一番,药价虚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2000年,三明市22家县级以上医院医药总收入为3.13亿元,2011年增长到16.90亿元,其中药品耗材费用占61%。

     

        “药价虚高、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焦点,也是医药卫生领域的最突出问题。”詹积富说,必须斩断药品利益链条,取消以药养医。

     

        2013年,三明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县级以上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差价收入,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服务价格等措施进行弥补。

     

        同时,实行药品限价采购改革。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均由市医管中心负责采购与费用结算。医院药款通过当月病人的医保基金对抵,多退少补。“医院只管‘点菜’,不管‘买单’,彻底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耗材)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往来。”三明市卫计委主任包著彬说。

     

        另外,三明市还将辅助性、营养性、高回扣、“疗效不确切、价格很确切”的129个品规“神药”,进行重点监控。监控当月,药品支出就下降1673万元。

     

        医院的“大处方”也让患者深恶痛绝。三明市严格控制人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患者医药费用;明确普通门诊一次处方的限量,防止医生为拿回扣开“大处方”;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控制大检查,要求三级医院全年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占医疗总费用控制在5.5%以内,二级医院控制在3.5%以内。

     

        改革成效明显。群众个人自付费用不但没有年年高幅增长,反而下降。“原来小病就耗着,生个大病就把整个家庭拖垮了。现在不怕上医院了。”在三明市尤溪县医院,一位张姓患者说。

     

    “三保合一”系列改革 医保基金安全高效

     

        三明的医改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改革前,医保基金已经收不抵支”,三明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煊华坦言,201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1.44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2.08亿元,财政无力兜底。

     

        詹积富表示,改革医保管理体制是确保医改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发挥好医保的杠杆作用和监管作用,才能控制虚高的药价,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明市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由此解决长期以来几个部门分别经办造成的重复参保、政策执行不一致、管理成本较高、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

     

        同时,三明市将药品集中采购职能并入医保管理中心,医院向医保中心报送临床用药需求目录,医管中心负责统一采购和结算,彻底解决了医院、药品供应商、医保机构之间长期解决不了的“三角债”关系。

     

        另外,三明市还改革支付方式,实行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推进单病种付费改革;实行次均费用限额付费;实行按床日限额付费制度;实行医保基准价格制度;实行差别化的报销补偿政策;实行中药全额报销;建立医保谈判机制;建立医院周转金制度。

     

        一系列改革,效果立竿见影。据张煊华介绍,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在赡养比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医保基金扭亏为盈,2015年结余达12996.8万元;城乡居民医保平稳运行,2015年结余8912万元。

     

        医保基金有积余,群众医保保障水平相应提高。张煊华告诉记者,三明市不仅提高了基本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而且实行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并且实行第三次精准补偿,大大减轻患者负担。

     

    医务人员待遇提高 参与医改积极性高

     

        医改的主体是公立医院,主力军是医务人员。“刚开始有一些不理解,现在干得既有尊严,收入也提高了。我们医务人员积极性都很高。”三明市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说。

     

        长期以来,由于医院的逐利性,患者和医务人员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三明市建立了一套包括6大类40项的院长考评体系,并对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薪酬制度。

     

        根据三明市医改制度安排,实行院长目标年薪制、医生目标年薪制、全员目标年薪制,切断院长与医院之间的利益联系,将原来医生收入与科室收入挂钩改变为按工作量分配,有效遏制医生“开发病人”“制造病人”的创收冲动。

     

        包著彬说,这些做法体现了薪酬向医技人员倾斜,向一线人员倾斜,体现了薪酬发放公平公正公开,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另外,三明市在医院总收入增长幅度控制在8%左右的情况下,先后5次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占比,转化为公立医院的合法收入。

     

        包著彬举例说,譬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诊查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分别提高到48元、38元、28元、18元,由医保基金统一报销18元。

     

        经过改革,三明市的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大幅度提高。2011年全市22家公立医院工资总额为3.82亿元,2015年增长至8.95亿元,改革4年工资总额翻了一番多。

     

        “2014年,将乐县临床医生年薪平均为9.1万元,护士为7.8万元,而医改前的2011年,两者分别只有5.4万元和4.8万元。”廖冬平说,同期医院还引进了四五名医疗人才。

     

        “医改是硬骨头,三明市4年的医改实践证明,可以啃下来,还可以啃得好。”詹积富说。

     

    短评

     

    为三明医改经验点赞 

     

        医改在三明落地、扎根、开花,靠的是什么?三明走的不是“抢帽子”、争政策要资金、搞项目的路数,靠的是扎实的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针对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对症下药,让改革接地气、见实效。

     

        问题导向是三明医改成功的关键。三明市直击政府管理体制不顺、药价虚高、医保多头管理、重复参保等乱象,推动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整体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勇于担当、敢于切断药品耗材流通利益链条;“三保合一”,提高基金使用效益;规范医疗,纠正医务人员不正确行为……拳拳着力在民生痛点上,对改革中遇到的利益难点不避讳、敢下刀。

     

        三明医改为全国医改积累了经验,应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三明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各地区各部门应学习三明医改的担当精神、敢闯精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直到抓出人民满意的改革成效。

     

        (新华社福州2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沈汝发、新华社记者 刘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