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疏解非首都功能:看北京将出哪些“大招”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骆迈京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4日 05版)
    新华社发

        日前,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市发展改革、规划、交通、环境等部门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系列举措和长远打算。

     

        会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直面北京快速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详细解读了北京市已经或即将出台的一系列“组合拳”和具体“打法”。

     

    焦点1:教育、医疗资源搬不搬?

     

    ——对部分功能进行再布局

     

        “蓝天难现、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这些问题令人揪心。北京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城市病’。”在新闻发布会上率先发言的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丝毫不避讳北京功能过多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据了解,从2014年2月开始,北京市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通过一“控”一“疏”两路“出拳”,形成了当前(2016年)有重点项目、近期(2017年)有工作要点、中期(2020年)有五年规划、远期(2030年)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推进体系。

     

        众所周知,北京市当前正在“疏解”二字上狠下功夫。由此引发的部属在京高校搬不搬,顶级医疗资源搬不搬等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各界关注。

     

        与此同时,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全市三级医院2.2亿人次的年诊疗量中,京外患者占70%,其中周边省区患者占56%,仅河北一地就占25%以上。

     

        王海臣表示,北京围绕“疏解”打出的“组合拳”将紧密围绕非首都核心功能展开。一方面,北京从来没有提出过要将教育、培训、医疗等领域的功能整体疏解出去;另一方面,又确实在研究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功能,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进行再布局,用大空间破解一系列瓶颈和难题。

     

        “北京做产业要剥去‘白菜帮’,留下‘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王海臣如是说。

     

    焦点2:“常态蓝”如何实现?

     

    ——计划打通5条一级通风廊道

     

        北京市环保局最近发布信息称,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两年来下降一成左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比2013年平均下降49.1%、10.7%、6.1%、9.9%,实现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数据向好,可为什么人们还是觉得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呢?”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回应了记者的质疑。

     

        “2015年相继出现APEC蓝、阅兵蓝,其实全年大部分时间市民是在‘晒蓝天的’,但到了年底,情况急剧变化。”于建华认为,北京人的实际感受和统计数据产生“温差”的原因在于,去年11月底到12月,北京集中发生8次、22天的重污染天气,占全年重污染天数的一半,使得人们的印象十分深刻,无形中放大了污染带来的影响。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透露,为了让清风不被高楼大厦组成的“围墙”阻挡,能够顺利吹进京城,吹走雾霾,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据了解,除打造“多级通风廊道系统”外,北京市还计划构建“一绿一蓝”两大系统。其中,“一绿”指的是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中心城区构建主线长度达350公里的绿道系统,至2020年全面建设完成。

     

        此外,北京还将打造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城市空间共同构建中心城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廊道系统——“蓝网”,并将其建设成为展示古都传统风貌、服务市民现代生活和提升城市魅力的亮丽风景线。

     

    焦点3:能否疏解城市副中心的交通压力?

     

    ——确保半小时抵达市区

     

        如果问及首都市民对“大城市病”的哪个症状最为不满,拥堵的交通无疑是必选项。

     

        北京市交通委委员容军介绍,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践,为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绝佳契机。

     

        两年来,北京市交通委将建设首都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细化为十大体系,分别由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自行车系统、道路设施及运行系统、停车设施与管理系统、交通需求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和平安交通系统组成,十大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同,涵盖300余个标准量化指标。

     

        容军表示,未来五年,北京市将初步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1000公里,公交站台500米覆盖率100%,打造地铁、市郊铁路、地面公交、小汽车组成的“1小时城市交通圈”和步行、自行车组成的“一刻钟生活圈”。

     

        目前,北京市已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通过加快互联网与交通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脚尖到指尖”的深刻变化。未来,北京市营运车车载卫星定位安装率达到100%,路况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客流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带来的交通问题,王飞表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交通规划已明确三个原则,一是有助于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区域快速连接;二是实现与北京东部地区的平谷、顺义等行政区的连接;三是畅通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以轨道交通为主要途径,确保实现“半小时抵达市区”的目标。

     

    链接

     

    北京市计划打通的5条一级通风廊道

     

        1.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植物园—昆明湖—昆玉河—(紫竹院公园、动物园)—玉渊潭

     

        2.改善西部通风环境:植物园—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

     

        3.改善中心城区沿中轴线地区通风环境:太平郊野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北中轴线—后海—北海—中南海—天坛公园—龙潭湖公园—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

     

        4.改善中心城区东部酒仙桥—CBD沿线地区通风环境:清河郊野公园—朝来森林公园—太阳宫公园—朝阳公园—东北五环的绿地—东南五环分钟寺—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

     

        5.改善中心城区东部地区通风环境:京密高速—东五环及两侧绿化带

     

        (本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骆迈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