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

    30年历久弥新的奥秘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团队发展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06版)

        今年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陈坚、周景文等教授团队的“酮酸发酵法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该奖项4年间第二次花落生工学院研究团队。

     

        历久弥新,是外界对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团队的评价。30年的发展,该研究团队已培养了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长江学者,囊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等众多科研奖项。其保持活力的奥秘何在?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每一位室友都是我们的骄傲”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9楼,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所在地。行走在这里,两侧墙壁上悬挂的研究室室友照片尤为醒目。“我们特意设计了这面室友照片墙展现研究室大家庭的发展历程。”教授堵国成告诉记者。

     

        从1985年伦世仪院士创建研究室至今,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已培养8名博士后、84名博士、186名硕士和大量本科生。如何充分调动室友关注、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是保持团队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每一位室友不仅是研究室发展的亲历者,更是研究室历史的一分子,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表示。

     

        凝聚力决定战斗力,这也是研究团队虽只有5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和1名技术人员,却能够分成6个课题小组,承担起《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生化工程》等10门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原因所在。

     

        如今,以陈坚为负责人的发酵工程教学团队已成为发酵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并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在过去30年中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光要会学习,更需注重个人奋斗、团队精神和领袖气质。”陈坚经常这样说。

     

        如何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团队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课题。“从招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考核入手,抓好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管理等全过程。”

     

        在招生环节,研究团队会注重选拔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考生,提高生源质量。培养方案上,则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设置中,弱化知识性课程,强化通用技能培养,特别增设了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实验方案设计及应用,学科前沿进展系列讲座。

     

        “伦世仪教育基金”成立大会上,每位室友都拿到一块纪念牌,上面写着: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堵国成教授介绍,纪念牌寓意科研学术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艰辛付出才能得到回报。

     

        在研究室成立30周年大会上,陈坚展示了一张“蜂窝图”,上面按时间顺序记载着研究室“第一名博士”“第一篇国际杂志论文”“第一名留学生”……记录着研究室的足迹。陈坚表示,这样的足迹,他还会一直记下去。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