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想要什么,心里盼什么?深入田间地头比坐在办公室里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2015年初,王青、李卫和曹宁受山东高速集团选派,分别来到滨州市惠民县辛店镇的前常村、陈家庵村、田家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咋抓牛鼻子?抓好党建促脱贫。这是第一书记肩上的任务,也是他们区别于以往包村干部的创新发力点。如何更好地抓班子带队伍,成为李卫思考的问题。陈家庵村共有党员17名,村两委换届后平均年龄58岁,整个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班子后继乏人问题较为严重。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找到症结后,陈家庵村将两名年轻人纳入村内日常工作当中来,由村两委牵头,老党员监督,年轻人组织实施,并开展了党员“星级”评定和日常工作挂牌督办活动,班子队伍又焕发了“青春活力”。
扶贫到底怎么干?不光要输血,更要造血;不光要保投入,更要转观念。在驻村工作中,王青发现,前常村在产业培育上具备一定优势和条件。经过考察调研,他和村两委班子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和惠白菊种植,培育特色产业,提高贫困户受益率。
2015年,前常村已建成10座蔬菜大棚,占地13亩,预计每亩蔬菜可增加收入6000-8000元。大棚由贫困户经营,资产归集体,受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促进贫困户脱贫,又保住了固定资产。要接受必须先感受,而现场学习和观摩是最好的感受方式之一。在第一书记的协调下,前常村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到寿光、济阳以及就近的皂户李镇、麻店镇大棚种植户学习调研,主动报名的村民逐次增多,有的村民甚至多次自发去取经。长期下来,前常村逐步形成了一种快脱贫快致富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 张永群 通讯员 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