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临到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新年刚过,记者走进安徽省芜湖市新都花园2栋阚立老人的新居,回访这位本报曾报道过的棚改户。听说记者的来意,主人笑吟吟地拉着记者一间间查看自己三室两厅的家,老人红润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甜蜜。
72岁的阚立,退休前是芜湖铁路技校的工作人员,在芜湖市“棚改”的杨场工贸地块上生活了几十年。他和铁路技校的53户老同事,住的是一栋由学生宿舍改建的老楼,卫生间、浴室等配套设施不全,连卧室也是四处漏风。
“政府搞‘棚改’,才圆了我们的安居梦。”阚立告诉记者,听到“棚改”的消息,大家都高兴,但同时又都在盘算着拆迁补偿的问题。所以,“棚改”一开始,邻居们都是兴奋之中又夹杂着对政府的不信任,并不愿意轻易动迁。
“真的多亏了他们啊!”老人亲切地指着陪同记者前来的芜湖市张家山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副书记周文军,跟记者回忆起当年从怀疑到拥护棚改的那些“小秘密”——面对棚改户的怀疑与抵触,社区工作人员登门入户宣传棚改政策,帮着大家算清账。阚立老人当时住院,周文军他们就一次次到病房探视,坐在床头跟老人聊“棚改”。
账不算不明,理不说不清。芜湖市对棚户区改造征收补偿政策进行全面创新,把过去的拆迁—自建的单一方式,改为产权调换、货币补偿、搭建商品房团购平台等多元化安置方式,既公开透明,又确保了棚改户的利益。“我那边拆迁的补偿是每平方米6000多元,这边购房是4000元多一平方米。”阚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拆迁的房子是78.5平方米,新居是86.8平方米,加上原地还原的一套房子,自己只掏8万多元。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居住条件,跟过去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阚立拉着记者来到阳台上,放眼望去是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是整洁的草坪、道路。“你看看,现在的小区多干净多漂亮啊!”
在朗朗笑声中,记者告别,老人坚持要把我们送到楼下。与老人并肩下楼,一回头看见老人家门上鲜艳的对联,写着“平安如意年年好,人顺家和事事兴”,横批是“迎春接福”……
(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