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8日 星期四

    科技创新:稳健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来自中国石油的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8日 07版)

        在资源劣质化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的严峻形势下,靠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新闻发言人曲广学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取得40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申请21766件专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新技术创效超过1000亿元。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支撑稳健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实现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突破

     

        上天难,入地更难。油气资源储藏在地下数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获取地下沉睡的宝藏?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的突破和工程技术的持续进步,助推了塔里木油田战略突破,解放了四川龙王庙气藏,唤醒了沉睡的柴达木英雄岭,成就了长庆油田的辉煌。

     

        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方朝亮介绍,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等重大科学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石油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接连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气田,四川龙王庙气田成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勘探突破;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使石油采收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大庆油田战略性接替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将该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国家,引领了全球采收率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已经连续10年超过6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4000亿方。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致密砂岩油气藏开发是世界级的难题,难就难在油气都储藏在像“磨刀石”一样的岩层里,这种岩层渗透性很差,油气难以流出。要想让这些油气汇集到一起,就必须用到压裂,而常规的储层压裂技术只能压出单一裂缝。为此,必须采用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把单一的裂缝变为无数条裂缝。这种体积压裂技术,可以将地下深处1亿立方米左右范围内的岩层“压碎”。

     

        中国石油这一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促进了四川页岩气及鄂尔多斯、大庆、吉林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革命,在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上的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田,夯实了我国油气产量稳增长的根基。

     

    塑造“走出去”名片

     

        2015年,世界油价低迷,石油装备行业更是步入寒冬。然而,中国石油的全拖挂钻机却赢得两次追加订单,总合同金额达到65亿元。这不仅是国内石油钻机出口高端市场的最大订单,更是中国石油装备“走出去”的最美名片。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分公司总经理张晗亮说,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中国石油宝石机械公司潜心研制的5000/7000米全拖挂钻机,在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钻井公司——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NDC)国际招标中,取得了技术方案第一名、综合评价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球13家投标公司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中东高端市场,打破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管理运作90多个油气项目,海外原油年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近300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才说,中国石油国际业务在20多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石油拥有一流的技术密不可分。

     

        在苏丹的早期勘探中,联合公司部署的第一轮探井中,合作伙伴确定的两口预探井接连失利。以中国石油地质专家苏永地为代表的中国研究小组提出的9口预探井口口出油,使中国石油赢得“油井神探”的美誉。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石油海外比比皆是,中国石油靠的就是它的金刚钻——特色技术。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