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对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73岁的居民刘长龄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自2013年以来,他最大的三个心愿迄今一一实现:一是参加棚改住上了新房,二是老房子所在的棚户区改造成了历史文化景区并正式运营,三是自己参与修复的文物今年得以在新赣州博物馆展出。“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多亏了棚改的实施。”刘长龄说。
刘长龄现住在赣州西津门外章江岸边的春江花月小区,小区高楼林立,与江边古榕、江水相映成趣。3年前,位于郁孤台周边改造地块的老房子被纳入章贡区棚改,刘长龄便和其余100多户棚改户现房安置在了这里。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他家拜访。
“快请进,我们刚贴好春联,正在贴福字呢。”刘长龄夫妇热情地把记者迎进了门,迫不及待地要展示他家的“江景房”。站在阳台凭栏远眺,章江水奔流而去,西河大桥、人行桥尽收眼底,江面上不时飞起的几只白鹭让此番景致更加动人;而屋里,南北通透、布局合理,经过精心陈设布置,颇有格调。
刘长龄告诉记者,这几年,只要一想到自己住上了这样的新房,总是心潮难平。他回忆说,老房子是空心楼板房,一家四口“蜗居”在狭小的房间里几十年,设施不配套,上厕所、洗澡都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周边还有很多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和倒塌风险,亟待修缮保护。
对于赣州的棚户区改造,刘长龄说,他除了住上新房的喜悦,心中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退休前他曾是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一直从事赣州历史的研究保护;而今,为了在棚户区改造中保护好历史建筑,赣州市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他就是成员之一。
“我们要做的是,对棚户区改造范围内的所有房屋进行实地勘察甄别,将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刘长龄介绍说,这涉及三类建筑:一是可全部拆除的建筑,二是收集青砖、条石和门窗等部分建筑材料后再拆除的建筑,三是整体保留的历史建筑。“2015年,位于中心城区的章贡区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棚改,其中新赣南路改造地块就留存有众多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古建筑,例如章亚若故居、老医馆、清水塘遗址等等,它们见证了赣州的发展变迁,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刘长龄说。
赣州的棚改,在注重历史保护的同时,还同步进行升级改造和开发利用。受刘长龄的邀请,记者跟随他回到了老房子所在地,现在的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漫步其中,马头墙、木格窗、石板街,一幢幢独具宋城韵味的建筑呈现眼前,部分历史建筑已得到修缮融入了整个景区,置身宋街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据街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项目采取的是“政企合作PPP”模式。章贡区将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整体打包,交由企业一体化规划建设、开发运营,其中根据街区的自然景观、建筑特色,引进了特色风情客栈、客家美食餐饮等项目。经过一年的筹备和打造,街区于今年春节前夕正式开街迎客。刘长龄说,自改造的3年来,他常回来转转,也会带外地的朋友来,“今年过年,可以邀朋结友到这里来赏宋城美景,吃客家美食”。
一边走,一边看,对于每幢历史建筑的由来,每条街巷的典故,刘长龄如数家珍。他说,这些历经岁月和风雨的古街古巷古建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这座城市的根,是老百姓美丽的乡愁。“现在棚户区居民住进了新房子,乡愁也留下来了,这就是双赢。”
2015年,赣州市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新做法,既让棚改户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购商品房,又加大了城市商品房去库存的力度,棚改进程大大加快。在赣州市章贡区,又有近2000户棚户区居民和刘长龄一样,搬出了棚户区,新年新家有了新希望;而古街古巷古建筑,也通过专门的规划,被保护下来。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杨晓安 刘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