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

    从“限塑”到“弃塑”,还有多远

    作者:西铁城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7日 02版)

        “限塑令”已经施行7年,却陷入了沦为“卖塑令”的尴尬。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在6000万吨以上。

        七年“限塑”,消费者依旧“我行我塑”,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反思。“限塑令”形同虚设,在很多地方难以真正落实,于是有些地方干脆将“限塑”升级为“禁塑”。从“限塑”到“禁塑”,刚性的约束固然减少了白色污染,但“禁塑”能否全面普及,会不会激起民意反弹,着实不好定论。

        每每谈及“限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总要被拎出来晾晒一番。环保是一种日常行为,一个人的环保意识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习惯。与“菜篮子”“布袋子”相比,购物使用塑料袋当然要便捷很多,因为便捷,自然而然会生成习惯。而要改变一种久而久之的习惯,仅靠“成本”意识是独木难支的。何况,几毛钱的成本,很难在消费者心中积淀真正的成本意识。

        培育消费者的环保观念,靠呼吁远远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垃圾分类我们呼吁了很久,很多设施比较齐全的小区垃圾箱也都设置了分类,小区居民基本做到了垃圾分类。但是,当垃圾车运走垃圾进行处理时又全部“一股脑”处理。小区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反而被稀释瓦解了。同理,“限塑”旨在环保,但如果管理层面在垃圾处理方面不能有效实现“环保”,高价卖的仍然是不环保的塑料袋,公众的环保意识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实质性提升。

        当然,环保观念的提升不能有“比坏”心理,公众不能因为管理部门做得不够而故意放纵自己的污染行为。管理部门在“限塑”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消费者主动“弃塑”?试想一下,如果在垃圾处理方面实现精细化运作,商家能主动提供“绿色包装解决方案”,那么消费者主动“弃塑”的意愿是否会强烈一些?相比之下,“限塑”以来,本来希望通过“付费”来增加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成本以降低使用率,但实际上消费者反而以付费的形式强化了使用塑料袋的“合理性”,花钱只是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时的道德负疚。

        “限塑”与“禁烟”的尴尬一样老生常谈,几乎在某些特殊时间节点上,二者都会被“再聚焦”,并延续无奈。但每次聚焦,我们似乎都没有深刻意识到,“限塑”要真正落实,必须触角前置。有鉴于此,与其动辄呈现“尴尬”,倒不如切实反思我们为“限塑”到底做过哪些准备?仅仅靠几毛钱的“成本调控”,又如何制止“我行我塑”的困境?从被动“限塑”到主动“弃塑”,中间相隔的那几条街远远不是几毛钱就可以“填补”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