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挨着桌子,料架靠着工作台,加帕尔·胡记挤在里面。敲击键盘的时候,他的手指像弹热瓦甫一样灵活。
这位维吾尔族职工,如今已是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工务段的技术“大拿”,他主导研发的轨道车防溜报警装置等两个攻关项目获得国家专利,被人们称为“合特达勒(维吾尔语:能人)”。
从小就喜欢电器的加帕尔·胡记,不知把家里多少带电的东西拆了又拆,以至于父亲每买回来一台电器,第一个警告就是:这个不许动。
当他来到铁路工作后,他这种爱好有了用武之地。2014年9月的一天,综合机修车间机修工区的一台吊车不动弹了。汽车维修工区班长孟朝晖推荐了修汽车电路的加帕尔·胡记。他上去两分钟,“手到病除”。
当时,车间正在研发第一代轨道车防溜报警装置。
列车在铁路上停靠时,需要用铁鞋、手闸制动。一旦作业人员作业时疏忽大意,就可能造成车辆溜逸事故。
“防溜报警装置相当于给车辆增加了一个‘电子监控保姆’,对确保铁路安全意义重大。”乌铁局领导十分关注这个由“土专家”主攻的新项目。
懂电的加帕尔被招入攻关小组后,高兴得像中了奖。他运用编程技术为报警装置增添了“心脏”控制模块,将设备连接电线从70多根减少到32根,使用寿命明显增加。
“加帕尔特别爱钻研,他把设备由‘自行车’变成了‘小轿车’。”段长马广利说。
白天,他和电工于长青在工作间研制设备。晚上,空旷的车库成了他们的试验场。
2015年5月份,为了制作出第一台主机,两个人在车间待了三天三夜。妻子见到满脸疲惫的他时,还以为他生了病。
“最难的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连元件型号都要慢慢试。”加帕尔·胡记耐住性子焊元件、泡在电脑前编程序,仅无线模块就更换了20多种。
下班后,他又拉着妻子“入伙”。妻子在家里负责发射无线信号,他在楼下测试接收情况。从楼道里到小区外,他边走边问。
“我们都拿着电话,走一段他就问:老婆,灯亮了没有。”说起往事,妻子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今年初,加帕尔·胡记主导研发的第二代设备在新疆铁路推广。
如今,他又开始琢磨用单片机技术对设备进行升级。“最大只有打火机那么大,成本也便宜。”加帕尔·胡记张开手指,比画着。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