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

    新春走基层

    胡琴唱出幸福年

    ——乌力格尔传承人张德力格尔的春节

    作者:本报记者 陈雪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6日 04版)

        “巍巍耸立大青山,苍天般的阿拉善,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情歌响云天……”年过花甲的张德力格尔双手已布满粗糙的褶皱,他缓缓地拉起四胡,用蒙语说唱着古老的传说。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采访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张德力格尔。

        北国草原总有丝丝寒意,但一进门,室内的暖气加上热闹的气氛却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张德力格尔刚刚穿戴好蒙古袍和长靴,小心翼翼地把他的“老伙计”——四胡拿了出来,这个四胡陪伴他多次在曲艺大赛中摘金夺银,在阖齐家团聚的时刻,他要为孩子们表演他的拿手戏——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一人一琴,或说故事传说,或畅叙抒怀,是草原音乐、史诗和中原古典小说的结合,表演曲目有《成吉思汗》《三国演义》《唐五传》等几百部。2006年,“蒙古族乌力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家三代年夜饭,拉起四胡迎猴年,悟空耍出金箍棒,围着幸福话团圆。”手把肉、奶豆腐、铜火锅……菜刚上桌,四胡便咿咿呀呀拉了起来,张德力格尔用苍劲的嗓音唱起幸福的生活。

        “但是,这种在蒙古族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活态口头文化,一度面临消亡。”前些年,张德力格尔还不能这样悠然地拉起四胡。据了解,世纪之交的那几年,整个内蒙古和东三省能说唱乌力格尔的胡尔奇(说唱艺人)只剩下60多人。直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才重获生机,通辽市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从2004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目前已经进入了重点保护阶段。如今仅扎鲁特旗一地,就有150余位胡尔奇。“我现在还在带几个徒弟呢!”张德力格尔说。

        春节前夕,达布白拉赶来给张德力格尔拜年,他是张德力格尔的同门师弟,现在是扎鲁特旗文化馆乌力格尔艺术团团长。春节前的一段时间,达布白拉忙坏了,要在旗里的说唱馆表演,还要录制蒙语春晚节目。更重要的是,要带着艺术团里的胡尔奇们走进牧野毡房,为农牧民送上文化大餐,说唱一部史诗传奇,通常要住上十几天,农牧民们称他们为“草原上的文化骑兵”。

        看着爷爷表演乌力格尔,六岁的小孙女特日格勒拍起了手。春节这几天,这个蒙古族小姑娘要去参加通辽市网络春晚,同“蒙古族艺术特色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表演顶碗舞、筷子舞。

        再来一曲乌力格尔,琴声一起,孩子们又聚精会神地听起来,这样的四胡琴声,像草原上的青草一样,春风拂过,便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陈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