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星期一

    从模仿到超越 国产综艺节目在成长

    作者:芃子 易水清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14版)

        近年来,国内荧屏综艺类节目大热。无论是播出时的收视率,还是播出后的话题性,综艺节目始终勇立潮头。为什么综艺节目越来越火?最直观的解释是,它越来越好看了。从内容到制作,每周一档的综艺节目越来越有“大片儿”范儿。事实上,一个品牌性的综艺节目,其制作经费的支出和播出时吸引的广告商投入都堪比影院级商业大片。据统计,仅在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荧屏出现综艺节目215档;预计在2016年,这个数字还会翻一翻。纵观这几年国产综艺的异军突起,正验证了那句老话“知耻而后勇,奋起而直追”。中国电视综艺人正在演绎一部从模仿到超越,加速成材的励志大片。

        珠玉在前,埋头苦学。其实,国产综艺热的“国产”二字,严格地说要打上引号,因为目前大部分在国内热播的综艺节目都是“舶来品”,是从国外引进版权而后中国化的产物。比如我们熟悉的“好声音”“好歌手”“奔跑的大叔”“出走的大婶”等都是有外国原版的,可以说那些广为人知的国产综艺只是一个成功的复制品。其中,韩国综艺在国内市场最吃香,据统计,有72.45%的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已经被我们买断。引进韩国综艺模式在国内制作播出,结果往往是“就算不能赢也保证不会输”。于是版权争夺日益激烈,由于僧多粥少,在过去一年里,我们不幸看到“两个姐姐、三个爸爸、四个挑战”,在国内荧屏上争相上演“中韩之恋”。

        竭泽而渔,另辟蹊径。2015年下半年,一档脱胎于日本富士台的综艺节目《全员加速中》在湖南卫视与观众见面。节目主打三空间联动的游戏模式,综艺效果、电影情节、游戏环节三条线索交织,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烧脑”。对于长期“口感”单一的国内观众来说,无疑是对“消化系统”的一次挑战。从开普勒星到黑衣猎人再到战国西施,一些观众大呼“看不懂”,而豆瓣上那些被“日番”喂养起来的年轻族群却看得津津有味,口碑颇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单一的取材、模仿虽然安全,但缺乏想象空间、进取通道,国内综艺人显然并不满足于永远做“成功的复制品”,向外博采众长,对内培植市场,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几年下来,渐成气候。

        国产综艺这些年,有意无意走过了“三步曲”:2012年、2013年是学艺——几乎把所有好的国外综艺模仿了一遍;2014年、2015年是精进——各电视台不遗余力“全员加速”地推广综艺节目,塑造综艺品牌;2016年,则有“出师”之象——真正的国产原创综艺初露峥嵘,在突出娱乐性的同时,更符合国情、贴近民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如遗产保护类、二胎子女类、学生成长类……原创综艺除了博观众一乐而外,还能发人深省、触动情怀,是为一大优势。网络综艺独树一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网络综艺的兴起,2016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自制综艺节目,一些电视综艺人、学者也跨界互联网,在这片空间更广阔的未垦之地“大兴土木”。网络综艺吸引了大量95后、00后的年轻收视群体,在他们最初的综艺收视体验中,植入国产综艺的身影,何尝不是国产综艺从模仿到超越,加速成材的制胜之法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