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星期一

    网友热评

    作者:王前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14版)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深刻改造影视产业链条的同时,也对影视批评传统形成巨大冲击。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软件应用,为普通网民的影视评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影视批评的参与者,广大网友的声音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媒体批评之外影视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此,本版特开辟“网友热评”栏目,刊登广大网民对银幕、荧屏涌现的热门作品、热点现象、难点问题的独到评论和犀利见解。

     

    《小门神》

     

    网友“黎声”:好题材、炫特效更需要讲好故事

     

        由追光动画历时3年、投资1.3亿元制作的3D动画电影《小门神》将门神、土地爷等传统文化形象放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试图用光影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传播普及。该片画面精美,从小桥流水到雪中梅林,再到花瓣水珠,将中国江南水乡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和独特意境。然而,这样一部高投入、大制作、有意义的动画电影却不孚众望,在市场遭到冷遇。分析其票房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创作者在画面和特效上下了太多劲儿,反倒在讲故事的关键环节出现乏力,导致剧情逻辑线索简单,人物塑造单薄,缺少高潮亮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后,观众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预期相应地提高了。站在新的起点,国产动画电影该何去何从?《小门神》的市场境遇告诉我们,精美的画面和炫目的特技只是锦上添花,讲好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竞争力。由是,各大动画制作公司不能操之过急,为了搭快车而忽略了对剧本的打磨。 

     

    《舌尖上的新年》

     

    网友“破风”:如何扭转纪录片在影院遇冷的命运

     

        在爱情片、喜剧片等商业电影占据主要地位的电影市场,由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近日上映,透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一个个新年故事,展示东方的文化习俗,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该片从作曲、解说、风格等各方面都尽量保持电视版的原汁原味,却没有延续电视纪录片的辉煌,社会关注度不高,票房成绩亦不佳。除了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没有核心卖点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电影需要付费欣赏,而习惯通过电视免费渠道收看的观众不太“买账”,中国观众尚未养成进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纪录电影却仍然难以分得一杯羹,就连在电视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粉丝的“舌尖”品牌也不能扭转纪录片在影院遭受冷遇的命运,这一现象令人担忧。纪录片有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跨文化、跨时空的特性。要让大众提高对纪录电影价值的认识,从对“舌尖”食物的表象欣赏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一念天堂》和《恶棍天使》

     

    网友“梦里诗书”:喜剧电影不应是巧借喜剧之名的闹剧

     

        近日上映的两部喜剧电影均遭遇了口碑的滑铁卢。《一念天堂》由《疯狂的石头》的编剧张承编剧并执导,《夏洛特烦恼》的主演沈腾和马丽联袂出演。于是,该片试图延续《疯狂的石头》那样的多线叙事手法,却欠缺对节奏的把控,又想继承《夏洛特烦恼》的喜剧风格,却因人物关系混乱、剧情空洞而成了小品合集。另一部由演员邓超再执导筒的喜剧电影《恶棍天使》也因人物装疯卖傻,桥段恶俗廉价,笑点生硬尴尬,引起观众反感,即使用病毒式营销等公关手段仍旧没能拯救其糟糕的口碑。观众观看喜剧本是为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疏解生活的压力。然而,一些喜剧电影巧借喜剧之名,用明星噱头滥竽充数,用支离破碎的段子拼凑,为了营造笑点而生硬搞怪。这样虽然能博人欢颜,却不具备真正的喜剧魅力,只会令人徒生恶趣味。如果这样的作品多了,非但不能成为观众情绪的泄压阀,反而堆积了一团戾气和不满。因此,喜剧电影创作必须坚守艺术品质、提高审美品位。

     

        (王前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