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2日 星期五

    对策建议

    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传播策略

    作者:李云霞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2日 03版)
    CFP

        文化多元共存是当下世界的基本样态。应该看到,文化多元共存是走出冷战思维之后世界和平交往的进步,更是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为了在世界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各个国家都努力探索,运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扩大本国的文化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国际社会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与中国文明相匹配的鲜明形象,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笔者在近2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和两年多的国外任教经历中,深刻感受到汉语随着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而日益增长的吸引力。到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会说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不过,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爱”“中庸”等基本价值观念知之甚少,更对这些观念下的诸多行为不够理解。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以往针对外国公众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在方向、路径上是正确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要使中华文化深入人心,还须在策略和操作上进行完善,应从以下以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第一,凝练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价值观念,形成相对一致的传播文本。

     

        考察主流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的介绍或者太极拳、剪纸、书法、绘画等艺术品的展示所占比例较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介绍相对较少,且内容散乱、说法不一。这是造成很多外国民众对中国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不甚了解的主要原因。

     

        文化传播是价值观念的输出。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中有其独特性。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中庸”,道家的“天人合一”,解决差异问题的“和而不同”,个人修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观念能够解释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行为。因此,在学术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凝练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形成体系化的解读,是解决目前文化传播问题的策略和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还应编写权威且通俗易懂的传播文本,使之便于文化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记忆,从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影响的目的。

     

    第二,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最近发展区”。

     

        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理解或接受传播者的文化理念。由于历史、宗教、政治等差异,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或是相似相近、或是完全不同,共同形成绚烂多彩的世界文化格局。因此,如何使不同文化“和而不同”,是文化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和认知存在“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观念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根据这一理论,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了解、尊重学习者所在国家、地区以及区域的文化观念特点,通过文化观念的充分比较,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者文化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改变“自说自话”的交流状态,使中国文化渗入学习者的内在观念结构模式,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正确了解,并最终融入学习者已有的文化体系中。

     

    第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目前,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孔子学院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文化司担当着中国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任。这两个机构以语言教学为载体,通过与国外学校合作和文化学术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

     

        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四,提高对汉语言文化传播者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

     

        汉语言文化传播者各方面的素养对能否成功传播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选拔和培养汉语言文化传播者时,应该提高对他们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首先,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者应该积极践行本民族的文化,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应葆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烙印。其次,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普通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可以不了解或者无须了解太多,但文化传播者一定要对文化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有深入的把握,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传播者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解释的相对一致性。最后,要熟悉被传播者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表达方式,掌握沟通的有效形式。需要增强文化敏感,善于找到对方的“最近发展区”,确立话题,促成积极对话。

     

        就现实意义来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促进国际理解和沟通,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话语权,更多传达自己的声音,进而更好地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看,文化多元共存是动态的,世界正处于文化互动和相互影响的“文化重组”及“文化再造”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让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贡献其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