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题为《一到春节买菜就犯愁》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流传。而在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民旺园社区的孟大妈看来,过年买菜并不是什么难事。她家厨房里,红番茄、绿油菜、糙土豆、嫩蒜苗,各种新鲜蔬菜一应俱全。孟大妈说,这些都是从网上订的“北菜园”有机菜,上午从延庆“出土”,下午就送到家了。
2月4日,立春,京畿大地干冷而萧瑟。记者赶往北京市气温最低的延庆区,探访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一进康庄镇小丰营村,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在寒风中挺立。走进一间蔬菜包装大厅,满眼都是“绿油油”“红艳艳”“黄灿灿”“水灵灵”。三十几位女工正忙碌着,一箱鲜嫩的奶白菜在她们的手里,转眼就变成了几十个小包装。
北菜园合作社的带头人名叫赵玉忠,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人大代表,也是地道的延庆农民。老赵介绍,年轻时学马列著作,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梦想——盼着农民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产业工人。后来,就把一辈子交给了这个梦想。
以前,延庆农民在漫长的冬天往往无事可做。如今,一到农闲时节,附近村镇的农民都来北菜园做工。在恒温二十多度的条件下干活,不用吃苦受冻,一个冬天收入就能过万元。
“别看挣得不少,需要付出的敬业心也不是一般的。”合作社负责有机蔬菜销售的经理张春乾手指着墙上密布的管理标准介绍,“就说保鲜膜上这些小小的贴纸吧,我们要求必须垂直粘贴在一条直线上。”
赵玉忠随手拿起一包广东菜心,指着上面的二维码请记者“扫一扫”。轻点手机,面前这包蔬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依靠名为“农场云”的智能系统,“北菜园”的客户可以通过广泛分布的摄像头时时查看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实现有机蔬菜全程追溯。
在“北菜园”,拥有最高指挥权限的,是赵玉忠的手机。依靠“互联网+农业管理”的整套系统,老赵不管身在哪里,都可对一切数据了如指掌,轻松实现“遥控指挥”。
赵玉忠领着记者走进一个大棚,马上有人搬出一箱无菌服装——在“北菜园人”的心中,土是最干净的,土地是最值得敬畏的。进入菜地以前,所有人必须穿上鞋套和白大褂,把自己“包装”得干净而严实。
菜地里,一排排樱桃萝卜令人垂涎。合作社办公室主任王立敏走进地里,拔出几颗萝卜分给大家,她自己把其中一颗萝卜往身上蹭了蹭,就吃了起来。“我们有300多个棚,其中200多个连生物农药都不打。”老赵边嚼着萝卜边自豪地说。
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棚室蔬菜作物病虫害较为偏重。不打生物农药,靠什么防虫害呢?
“靠‘天敌昆虫’!”赵玉忠带记者走进另一间管理更为严苛的大棚。记者亲见了“天敌昆虫”养殖的全过程——生产车间里,一边养的是烟盲蝽、花瓢虫等益虫,一边养的是蚜虫等害虫。工作人员从玻璃瓶中取出布满瓢虫卵的叶子,再用胶水粘到卡片上,一张瓢虫卵卡就制作完成。
“我们这儿就像个益虫养殖场。生产‘天敌昆虫’,先得养害虫,益虫在这里吃我们养殖的害虫,到了田地里,就能自主发挥能量了。”合作社负责“天敌昆虫”养殖的经理张红艳从旁介绍。
在实验室一样的昆虫生产车间操作的,竟也是地地道道的延庆农民。如今,这里已建起4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建成三条“天敌昆虫”生产线,产量最高时每天可生产“天敌昆虫”4000万头,直接满足4000亩地的防治需求。在老赵的带动下,北菜园合作社所在的康庄镇,已成为延庆区乃至北京市现代“职业农民”最为密集的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前几天上井冈山看望慰问老乡,专门指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真是说到咱农民心坎儿里了。”赵玉忠满怀憧憬地说,“我盼着,京郊的农民将来都能靠‘职业范儿’奔小康,咱们的农业、林业生产也能反哺环境。”
(本报记者 张碧涌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