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星期五

    视点

    比利时的“正名”之痛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12版)

        日前,法国和比利时在布鲁塞尔举行了一次“双边峰会”。法国总理瓦尔斯、比利时首相米歇尔,法、比两国的内政部长以及外交、情报和司法部门的高官与会。“峰会”旨在加强两国在反恐情报信息交流和反宗教极端化领域的合作,然而,“峰会”给外界的感觉却是比利时希望借此消除法国对其反恐乏力的误解,向外界展示比利时的新形象。

        去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袭事件,造成130人死亡和百余人受伤。随着调查的深入,巴黎恐袭分子的“莫伦贝克背景”相继浮出水面。9名恐怖分子中有4个人来自“欧洲首都”布鲁塞尔的穆斯林聚居地莫伦贝克区。联系到此前在法国和比利时一些城市发生的恐怖袭击和未遂恐袭事件都与比利时有关,尤其是布鲁塞尔将反恐警戒级别提高到最高的四级之后,莫伦贝克区一度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被冠以“恐怖主义摇篮”,不久前访问法国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甚至称布鲁塞尔为“老鼠窝”。这些与恐怖主义相关的标签未必符合事实,却让比利时在国际上蒙羞,其经济、外来投资和旅游业更是受到最直接的打击。布鲁塞尔大广场附近一家著名餐厅老板诉苦道,“莫伦贝克”出名后,此前顾客盈门的餐厅一度门可罗雀。许多旅行社取消了圣诞和新年到比利时旅行的订单。

        在欧盟已经演进为拥有28个成员的大家庭之际,法比两国却不得不召开一次“双边峰会”因应全球的恐怖主义威胁,不啻为天大的讽刺。有评论指出,欧洲建设需要各国齐心协力,而目前的欧洲缺乏向心力。批评希腊“像破旧的渔网”任难民进入欧洲,揶揄比利时是“恐怖分子老巢”很容易,一旦涉及难民分配名额则“各人自扫门前雪”。在反恐情报分享领域,一些欧盟成员则以“国家主权”为由拒绝分享。

        比利时联邦政府欲借“峰会”向外界展现比利时的“新形象”,消除对比利时的误解和偏见。据悉,米歇尔首相在上周的比利时使节会议上表示,恐袭给比利时带来非常负面的国际形象,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他在“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比、法合作顺利,双方在情报搜集或案件调查方面都能定期分享。他希望“峰会”能促进双方的合作更具有操作性,在情报信息分享、反恐联合调查和反宗教极端化领域有所建树。法方也表示,地缘政治让法、比成为反恐合作伙伴。去年11月巴黎恐袭后,法国和比利时进行了60次联合搜查行动,发出了11份联合搜捕令。

        比利时联邦政府重树形象的想法急切而真诚,但需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来支撑。比利时是联邦制国家,分成法语、弗拉芒语和德语三个语言区,机构臃肿、重叠、效率较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反恐警力严重不足。去年11月巴黎恐袭后,比利时拘捕了11名嫌犯,但两名来自莫伦贝克的主要恐嫌阿卜德斯莱姆和阿布里尼却依然逍遥法外。

        比利时要想在国际上树立“新形象”,改变外界的看法,恐怕还是要多从自身的薄弱环节入手,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本报布鲁塞尔2月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