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星期五

    创造“新供给” 抓准“牛鼻子”

    ——聚焦全国地方两会经济热点话题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刘坤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07版)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需求从哪里来?新供给又如何创造?

     

        梳理近期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各地“十三五”发展目标,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各地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战略矩阵下,深耕细作,蓄势发力,积极寻求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紧盯R&D: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

     

        从BP机、大哥大到如今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以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供给,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通过创新驱动,提供有效供给。

     

        2016年各地两会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创新”之上。

     

        以北京为例,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的比值)为5.95%,位居全国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而未来五年,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将达6%左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再看经济大省江苏——2014年,江苏省R&D经费支出达1652.8亿元,位居全国之首。

     

        浙江、广东等省也明确了创新投入等具体指标——浙江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100亿元、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超过2100亿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的创业风险等投资超过1000亿元。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实施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广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从1.76%提高到2.5%,技术自给率从65%上升至71%。

     

        从全国情况看,2014年R&D经费总量已超过1.3万亿元。中国已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大国。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2014年中国为2.05%,尽管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深挖“潜力”:

     

        京沪粤闽渝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排浪式”的变化,消费升级给文化、旅游、医疗、教育等服务产品提供了广阔需求。相形之下,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还远远不够。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201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1830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9.68%;上海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7.8%,第三产业对于上海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94.9%。但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分别达到91.4%(2012),91.1%(2011),86%(2012)。

     

        下一步,各地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上海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建立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扩大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会展经济。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2016年将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

     

        力促“升级”:

     

        沪苏粤闽渝瞄准高新技术产业

     

        2015年,中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作为钢铁生产大国,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仍然需要进口。

     

        从一粒小小的“圆珠”到中国游客从国外大量购买的“马桶盖”,无不说明部分领域核心技术的缺失。放眼国外,为积极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美国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全面推进“工业4.0”计划。面对新形势,中国亟须把握机遇、加紧战略布局。

     

        从各地工作部署看,不少地方把目光瞄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江苏省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重点提到两项计划——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和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其中明确,力争用3~5年时间,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到100%,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

     

        重庆、广东、福建等地在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着重提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庆市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2016年重点工作之首。其中提到,加快建设电信、移动、腾讯等数据中心,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达到10万台服务器运营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川崎、埃马克等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项目。

     

        广东明确,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00亿元。

     

        福建省明确,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创新示范工程。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网教育、个性化诊疗等新业态。推进物联网应用,着力发展车联网和智能家居。

     

        狠抓“去产能”:

     

        冀鲁晋蒙浙各出实招彰显决心

     

        一方面要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另一方面要打好去产能、去库存的攻坚战——这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两大任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行相济的两个方面。

     

        河北省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减乘除”并举,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提出了年内压减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800万吨、水泥150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的具体目标。

     

        山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等行业去产能,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煤炭大省山西省则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放在2016年任务之首。既明确“多措并举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又强调“促进能源产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应对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可能带来的就业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完成就业目标。

     

        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则强调,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同时将制定实施企业减负3年行动计划,并推进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去产能的同时,京津冀还提出了环境约束指标——

     

        北京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3.5%、3%左右和4%,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左右。

     

        天津明确,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5%。

     

        河北提出,2016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PM2.5浓度下降6%以上。

     

        从新一年部署可见,各地正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中国经济蕴含巨大潜力。(本报记者 冯 蕾 刘 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