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逛农村集市的小破烂摊儿。
小摊儿多在集市之外,撂地摆摊儿卖各种破烂儿。这年头古董热,但在这里找不到真古董,珍珠玛瑙,铜鼎翠盘全是现在的工艺品,有的人买去,只是做个摆设罢了。大多真玩艺儿,都是那些摊主下乡串户,花不俩钱儿买来的。
在破烂摊儿上,可以寻找岁月逝去的痕迹和某种文化符号。这就是我与破烂摊儿结缘的初衷。十几年来,我从破烂摊儿上淘了许多小物件儿。比如“火镰”、玉石根儿烟袋嘴、老房契老地契、说书艺人用的三弦和鸳鸯板,以及唱皮影的乐器四根弦,还买过一对不知年代的讨饭花子乞讨用的牛胯骨……
有一次,我在破烂摊儿上逛,忽然下起雨来,摊主急忙收拾物件,落在地上一个小本本儿。我拾起一看,封面上印着:“松江省居民证”。啊,松江省?这是哪儿啊?我一下子来了兴趣,问摊主要多少钱?摊主答:给六十元吧。实话说我是花了三十元收的,摆了三年了,卖给你等于我一年赚了十块钱!
不管是真是假,成交了。
回家后细细观赏,这是一个“老呔”的老身份证。
何谓“老呔”?它在中国是个独特的地域化的名字。是山海关外东北三省对关内昌滦乐人的称谓。这个称谓原始于清末民初时的商事活动。那时候,关里的昌黎、滦县、乐亭人,大量涌入辽吉黑三省经商,形成了很大的气候,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商旅,称为呔商。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开发东三省,十万老呔魂”。
昌滦乐人以勤劳能干著称。远离家乡经商,俗称“住地方”,三年才允许探家一次,很是清苦。那些朴实节俭的“老呔”们便把妻子也带过去,除料理家务外还揽些零活做,以增加收入。形成了千千万万个乔迁居民户。这本儿老“老呔”的居民证,就是这样的乔迁户的女主人。
这个居民证,制作很结实,装裱也很精致。硬板纸做底,外用绿布贴包,封面是红色烫金六个大字:“松江省居民证”。长二十六厘米,宽十八厘米。
内文第一页:居民证,松(双)字第578号
松江省双城县公安局(押钢印)
局长:李晓白(印)
副局长:未签名
民国37年11月12日发给
内文第二页:姓名,王王氏,性别,女,民族,汉,年龄,现年三十一岁。
原籍:河北省滦县
现住址:双城县城关区东南隅宁民坊1牌141号
内文第三页:上方左边,王王氏照片。上方右边,斗箕印纹。(斗纹记0,箕纹记×)
指别:食、中、无名、小、拇
右手:××○××
左手:××○××
下方指纹:押印左右手食指指纹
内文第四页:民国三十二年八月,由河北省滦县王家官寨,迁来。
现住址:双城县城关区东南隅宁民坊1牌141号。
内文第五页:现在职业,纺线,服务地址,在家。
内文共九页,从第六页开始是记事、职业异动及持证人注意事项。均未填写。
居民证照片很清晰,此女椭圆形脸,五官端正,面相平和,齐耳短发。穿白色偏襟粗布衫。当年她三十一岁,一个地地道道的迁居户家庭妇女,一个以纺线赚钱的平凡劳动者。
岁月留痕。王王氏当年两头的住址详细到了村和坊。不仅如此,当时对外来户籍管理的严谨,还体现在居民证不光留有指印,还留下左右两手的斗箕纹络。
端详着这个老身份证,我闻到了浓厚的民间“烟火”,看到了升斗百姓的风貌,也想到了当年“老呔”经商的艰辛。王王氏如果还活着,今年应是96岁高龄。如果已经作古,她的后人也已经繁衍六七代了吧?
王王氏的后裔们,你们可愿寻觅?寻觅河北省滦县(如今属滦南县)王家官寨村,寻觅松江省双城县城关区东南隅宁民坊1牌141号,寻觅中国呔商的魂脉,如同从一粒细沙寻觅那高高的山深深的海……
(张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