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9日 星期五

    文化评析

    “广州雪”段子的文化启示

    作者:蔡蕴维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9日 02版)

        近期,一场被称为“世纪寒潮”的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连地处温暖南国的广州也飘起了雪花。据气象资料显示,广州上一次下雪,要追溯到1967年,而在广州市区出现降雪,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广州市民见到雪,更是热情高涨,全城沸腾,一时间,“雪”成了全城最激动人心的话题,各种关于雪的照片、视频、段子等布满了微信朋友圈。

        当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南方朋友们兴奋地分享着各种雪景、雪人的照片和视频时,北方的朋友们却对这些“雪景”“雪人”发出各种调侃。确实,广州的雪景,只有一点点“雪渣”;广州的雪人,也是小巧玲珑、若有似无,被网友评价为“像粤菜一样精致,就是量少了点”。广州的一场降雪,却成了全国网民的狂欢。当广州市民排长队去白云山上赏雪,北方的朋友也发出了“大雪纷纷”的图片,言谈之中的嬉笑、打趣,也给严寒增添了一股热意。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差距太大了,你的“富裕”恰恰是我的“稀缺”,在你眼中的“习以为常”,在我这却是“少见多怪”。就好比冬天来临了,北方人冬天蜂拥到南方看海、迎接温暖的阳光沐浴,这在南方人眼中也是一种有趣的景象;而南方人看到降雪,即便是极其稀少,也足够让人感受“银装素裹”之美了。当降雪的时候,北方的朋友秀出了优越感;但是提到阳光海滩,南方人不也是底气十足?就好像既有“蜀犬吠日”,也有“吴牛喘月”,环境不同,大惊小怪的内容也就千差万别了。

        这倒是给了笔者一些启示。文化的差异其实在哪都存在,南方人和北方人如此,年轻人和老年人如此,城里人和农村人也是如此。“广州雪”的调侃是善意、包容、风趣的,但是很多时候,文化的冲突却不一定被我们以娱乐化的方式消解,却会呈现更对立的形态。

        如今年关将至,以家庭为例,或许就会出现不少文化习俗冲突的案例。长辈会逼婚,小辈会紧张;外来的妻子不适应丈夫那边的习俗,女婿对岳母的要求也会感到难以理解。大到一个城市也会这样,不同群体间都会有不同的习惯:年轻人需要安静的空间,老年人喜欢热闹的广场舞;本地人喜欢城市保留更多的本地风貌,外地人希望有更多的设施服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诸如此类,其实恰恰都是拿我的“习以为常”,去和你的“少见多怪”对立了。大家生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区域环境,有差别,但无对错,只是更需要相互沟通、体谅。

        就像“广州雪”,虽然袖珍玲珑,但却是雪的另一种形态而已,不能说大雪纷飞才是雪的“标准”。文化亦是如此,不能说哪种习俗、思维才是正确的,关键是我们的社会如何形成一种沟通、对话的氛围,不同文化群体间可以平等、善意地相互体谅,城市可以包容多元的声音与面貌,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尽管人们仍然沉醉在欢乐和兴奋中,或继续停留在各种调侃和议论中,这场几十年一遇的雪早已经在城市中融化,而“广州雪”段子留给我们的启示则是深远的。

        (蔡蕴维)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