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地处江苏北部,教育水平长期不高。2002年,由江苏省和宿迁市共建的宿迁学院开始筹办。
宿迁学院校门口竖立了8根柱子,纪念8所省属联建高校中涌现出的一批敬业奉献的教师。苏州大学教师吴奇俊,就是其中一员。一条援建路,一走便是10年。2015年10月23日,患胃癌的吴奇俊走完了57年的人生。
变请“外援”为内部“造血”
2015年8月31日,宿迁学院法政学院举行了第一届开学典礼。“被要求只讲5分钟”的吴奇俊,在主席台上兴致勃勃地讲了半个小时,此时他已是胃癌晚期。宿迁学院院长闵铁军很心疼:“吴老师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增强新团队的凝聚力,提振全院教职员工的精气神。”
10年前,时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副主任的吴奇俊,受学校委派,出任宿迁学院一系(社会服务系)主任一职。援建之初,科系师资严重匮乏。“我们系有法学、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学生2200多名。但只有10名上课老师,除了外聘的1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系副主任杨殿闯介绍。
为此,吴奇俊多次与苏州大学联系,为系里聘请博导、教授给学生上课。系办公室主任宋继碧告诉记者,很多老师两边都有课,从交通、食宿到所有行程,吴奇俊都亲自安排。
吴奇俊意识到,依赖联建高校援建并非长久之计,系科要发展,必须由请“外援”变为内部“造血”。曾一起援建的苏州大学教师洪国云回忆,吴奇俊为招聘教师,足迹踏遍了东北和大西北。
10年间,社会服务系成果丰硕。2013年,该系教师一举摘得省部级项目2个、市厅级项目1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2015年,30名内聘教师中,副高职称增至7人,博士6名。
勇于亮剑的“一团长”
“我要用亮剑精神,战胜疾病。”即使已经骨瘦如柴,吴奇俊依旧乐观。
“9月底,吴院长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他还跟我们说,过完国庆就到学校上课。这就是我们的‘一团长’!”法政学院党总支书记龚永刚说。
“一团长”是学院老师对吴奇俊的昵称。即使当初的一系更名为法政学院,但在师生心中,吴奇俊始终如团长一般。“吴院长经常鼓励我们用‘亮剑精神’去克服困难。就算是平常的校园拔河比赛,他也会像团长一般身先士卒,站在第一排给团队鼓劲助威。”宋继碧说。
刚走上讲台时,青年教师王孝刚因为教学效果不佳深感苦恼。吴奇俊主动与他交流,鼓励他要用“亮剑精神”克服教学短板。只要是王孝刚的课,吴奇俊都会坐在教室后排认真旁听,不时拿出笔圈点记录。为了能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吴奇俊“啃”起教材,手把手传授教学心得。在吴奇俊的帮助和扶持下,学院许多青年教师顺利蜕变为优秀讲师,挑起了教学科研的大梁。
吴奇俊还起草了《教研室工作条例》等多个规章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勇于亮剑”,为系科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他提议推行的“AB角授课制”,要求同一门课程由两名任课教师有机互补。制度实施后,既解决了以往教师外出读博、访学、进修产生的教学岗缺位矛盾,又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学习、提高业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留给两所学校的精神
援建工作忙起来,吴奇俊一个月也难回一次家。最后10年,他只在家过了一次生日。
2012年,吴奇俊援建期满。“当时正是援建学院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大规模招老师、输入新鲜血液,必须要有个熟悉情况的院领导。吴院长最终决定留下来,再干3年。”杨殿闯告诉记者。
忘我的工作加上不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使得吴奇俊的胃部开始隐隐作痛。2014年4月,吴奇俊被妻子李萍“逼”着进了医院,检查结果竟是胃癌晚期!家人、同事担心至极,吴奇俊却宽慰大家:“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等我走得动时,一定回宿迁上班。”4个月的化疗一结束,吴奇俊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不后悔在宿迁学院的付出。只是希望老天能让我再活10年,弥补这些年对家庭的亏欠。”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家庭、亲人的愧疚,吴奇俊离开了人世。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深情地说:“吴奇俊老师的英年早逝,让苏州大学和宿迁学院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老师。”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