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网络文学“IP热”成为文化市场的一大焦点。从引人注目的《何以笙箫默》,到口碑爆棚的《琅琊榜》,以及刚刚落幕的《芈月传》,各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影电视剧呈现“井喷”之势。据统计,2016开年至今,已有超过110部网络小说售出影视改编版权。IP版权交易日益红火的同时,购买价格也呈几何级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一年,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络剧有近20部,其中包括《盗墓笔记》在内的5部“超级网络剧”,投资成本高达5000万元至上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网络文学改编热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对于成熟内容的渴求。电视剧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该群体与网络小说读者人群的重合度越来越高。所以把当红的网络小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就相当于电视剧的出品方将一个成熟的网络IP做成了电视剧项目,其成功的几率远高于没有网络IP基础、没有读者基础的普通原创作品。这就好比早些年翻拍一部火一部的金庸小说,凸显出了基于读者人群的强大IP辐射效应。
细数如今火爆的几部IP影视剧,基本上都是“高颜值演员+大制作团队+高投资成本”的模式,这也让不少人认为,只要套用这个模式,改编IP影视剧绝对会大火、盈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同样是IP大制作的《云中歌》《华胥引》却遭遇了滑铁卢。市场已经验证,仅仅依靠原著读者基础,并不一定就能撑起如此大的影视收视市场。同样的剧本,让不同的团队来拍、让不同的导演来执导、让不同的演员来演,其结果可能会差别很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盗墓笔记》,小说原著拥有超多粉丝和超高人气,但是翻拍成网络剧却遭网友一致讨伐。类似的还有《鬼吹灯》,陆川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乌尔善的《鬼吹灯之寻龙诀》,同样是名导导演的IP电影,在网上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九层妖塔》由于对原作改编过多,让年轻消费者颇感失望,结果登上了2015年烂片榜;《寻龙诀》承袭原著精髓,深得市场推崇,票房大卖。
选角不精,改编不善,往往会让IP改编铩羽而归,这已经成为IP改编剧投资的最大风险所在。原著已经深入粉丝之心,演员的形象、导演的改编,如果没有对准原著读者的胃口,很容易让观众对改编作品形成强烈的抵触情绪。
总体来说,网络文学影像化后能否达到观众预期效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内容的二次加工,以及改编后的内容是否适合影视消费者的口味。从这个意义上讲,IP改编是危与机并存。
反观目前众多IP改编的影视作品,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有很大一部分IP原著都是5年甚至10年前当红作品,而到今天才被改编成电影。社会环境其实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某些当红IP改编成电影上映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二是并非所有的热门IP都适合改编成影视,但现在为了追赶这个热潮,很多IP影视被“赶鸭子上架”,其结果往往会让市场觉得如“鸡肋”般无味。
IP改编成功的关键还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如何让剧情更吸引人。小说改编影视剧并没有固定模式,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套用原来的模式不一定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因此,IP改编要想获得成功,不能仅仅依靠“拿来主义”,而要赋予其创新性。真正优秀的IP电影,都不是照搬原著,而如何抓住原著的精髓,结合影视的表现手法和相关技术,拍出好看的作品才是IP改编的成功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对IP改编的要求其实不亚于IP创作本身。
有的影视作品悬浮于社会现实之上,完全不接地气,难以获得观众喜爱。相比之下,热门IP来源于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有着天然的市场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产品相对繁杂,难免良莠不齐,在IP的挑选和改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内容的引导和规范,不能唯网络点击率是从,一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在发扬其娱乐性、观赏性优点的同时,更加强调提高其艺术质量和精神追求,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IP改编作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良性作用。
总之,唯有像对待一颗颗宝石一样慎重对待一个个IP,进行精雕细琢,才能实现IP的价值最大化。
(新闻观察员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