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星期日

    一页摄影

    用影像作一首诗

    ——对话摄影师迈克尔·肯纳

    作者:姜纬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09版)
    《寸眸之明:中外摄影师访谈录》,姜纬著,中国摄影出版社
    黄山,中国安徽,2010年 迈克尔·肯纳

    摄影师简介:

     

        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1953年出生于英国,20世纪70年代在摄影师露丝·伯恩哈德(Ruth Bernhard)的工作室当了七年助手,深谙暗房之道,为他之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肯纳曾说,他选择景致进行拍摄时,大多是由于受到一种来自于景致本身的“邀请”。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平常景致都被他重新定义,并在胶片上焕发出神秘的光彩。肯纳小心翼翼地分析拍摄主题,操纵照相机,他不仅仅考虑景致如何呈现,更思考景致曾经的形态。他追溯和探究历史的源头,更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问:你曾说受到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的影响,具体有哪些方面?

     

        答:我是在英国长大的,一开始从事商业摄影,而比尔·布兰特已经非常有名了,他拍摄风景或艺术的照片,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有力量的。布兰特没有重复自己拍摄的场景和事物,而在创造对世界的理解。是的,我认为他在创造和诠释,而不是简单地照相。另外,布兰特和拍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与沟通,跟现实很不一样。他的拍摄方式非常戏剧化,经常运用黑影或较抽象的画面构成进行创作,这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方式,我对这些印象很深刻。

     

        问:你怎样看待自己的照片?

     

        答:我的照片绝大部分是关于景致的,我很注重这些景致中的记忆与形态之间的关系。我喜欢大自然,比如在一个很空旷的范围内,在一个角落里往往就有非常美丽的景色。我拍摄的地点主要是一些城市郊区,也有像海边或山区这样辽阔的地方。我的早期作品有罗曼蒂克式的风格,后来我更趋向于内敛和自省。

     

        问:你拍摄的景致照片有混茫苍润的气息,是运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吗?

     

        答:我一直在寻觅特殊的时刻,将光线、气氛和题材混合。我喜欢照片能描绘出一种光,充满着神秘。我常常觉得,拍摄时的光线、气氛和题材之间有某种明显的联系,这种联系吸引我拿起相机。

     

        问:你在中国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事情?

     

        答:有许多记忆深刻的事情,比如清晨起床,爬两三个小时到山顶上,等待日出,也许还要等一个多小时,然后太阳出现了,整个过程非常神秘壮观。有时候黄山那里连着下了几个小时的雨,什么也看不见,突然之间云层散开了,美妙的场景就在我的眼前。对任何人来讲,这都是特别的时刻,对于一个摄影师而言,更值得去珍惜。

     

        问:你为什么比较偏重在清晨或夜晚拍摄照片?

     

        答:我确实有许多照片是在清晨或晚上拍摄的,因为我很喜欢其间的寂静感,不断变化着的、微妙的光线,白昼与夜晚之间的层层薄雾往往会简化背景,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会有一种清新感。夜晚的题材很有趣,需要进行不可预测的长时间曝光,由于云、水汽、星辰的移动,这些积累的变化都被记录在胶片上,记录下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比如时间的流逝。

     

        问:你使用怎样的相机?

     

        答:我起初用的是135相机,30年前,我开始用哈苏的中画幅相机。我平时的工作器材是两台哈苏机身,两只取景器,两种胶片,感光度100和400,还有五个40毫米到250毫米的镜头,一个手持的测光表,外加宝丽来后背和三脚架。

     

        问:你总是使用传统照相机拍摄黑白照片,而且坚持暗房制作,这些是习惯还是观点?

     

        答:我用这些器材和方法超过30年了,时间非常长,已经非常熟练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许多作品需要长时间曝光,有的15分钟,有的一个多小时,最极端的有过十个小时,电子器材做不到这样。传统器材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感觉,有时会让我有新的灵感,我没法控制。其实,用什么样的器材并不重要,关键是看照片的效果能否和作者的意图相契合。我个人觉得黑白是比较神秘的颜色,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彩色的世界,所以黑色和白色是看世界的另一种方法。

     

        我喜欢在传统摄影暗房制作照片,觉得更有可塑性,有一种安定人心的作用,是一种诠释的过程。我的照片不使用数字技术来处理,除了偶尔会去扫描照片。不过,我相当熟悉数字技术,它的确有很大的能量。我现在充分意识到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在电脑上做后期制作,会明显增强和修饰照片的成像效果。但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非数字技术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

     

        问:为什么坚持采用长时间曝光的方式?

     

        答:我一直想探讨摄影师、照片主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我不喜欢简单复制眼前所见,因此我采用长时间曝光的技术手段去捕捉平常肉眼看不到的场景,非常有助于我寻觅和梳理这些事物与我们的关系。

     

        问:你的照片尺寸都不大,这会让观众停下脚步,走近观看,在不自觉间被带入到你的意境里,这是否是你坚持小尺寸展示的原因?

     

        答:这些照片拿在手上大小很合适,就像是和一张很久以前的老照片的亲密接触。我想让我的照片有种呼吸感,让这个世界活起来,仿佛会有魔法般的空间呈现。方寸之间所展示的却是异常开放的空间,比如面对大海,一切自然的奇迹仿佛都会扑面而来,显得深邃无边。或者会让观众审视大地,面对山川湖泊,渺无人烟的灌木丛林,甚至就是一些木桩或者沙丘的痕迹,然后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莫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