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赋予传统仁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王春玺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07版)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灵气。三峡明珠宜昌打造“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其精神文化内核体现为文化之城、文明之城。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宜昌要进一步突出“仁爱之城”的大气和特色。

        宜昌自古就不缺乏爱民、爱国的“大爱”之人。西陵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造福于民,炎帝神农架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秭归爱国诗人屈原、兴山昭君姑娘身处他乡无不心系故国,无不展示了仁爱之美。

        当今宜昌也不乏“仁爱之人”。孝敬8位老人的罗必炎、代牺牲战友行孝的李元成、“拥军慈母”罗长姐、在长江勇救落水母子的李美乾、舍身救人的吕俊峰、坚守大山17年的“最美女教师”齐家兰、“跨国捐骨髓”的江红艳、“阳光天使”孙万清、守护人民健康的张新华、“当代雷锋”李广佳、“慈善爷爷”张兵,等等,他们演绎的百姓故事,是宜昌这座“仁爱之城”的最好诠释。

        怎样塑造充满仁爱之心的宜昌人,打造“仁爱之城”?笔者有几点思考:

        首先,要赋予传统仁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对其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源于感性的本能的仁爱之心,需要提升到一个理性思考的层面上。从亲疏远近之别的爱,转换到人人平等的无差等之爱。仁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不计外在功利、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当代社会的“仁爱”,从内涵上看是指一种博大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包容心,从外延上是指从爱亲人推广到爱他人,推广到爱祖国、爱人民,推广到爱自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爱国”“文明”“和谐”就是仁爱精神的当代表现。因此,培养宜昌人的仁爱精神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仁爱精神成为“宜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宜昌特色。从“小爱”到“大爱”,不断丰富宜昌“仁爱之城”的内涵:对孩童的怜爱之心、对老者的恭敬之心、对朋友的真诚之心、对不幸者的恻隐之心、对他者的包容之心、爱国之心等。

        其次,要坚持重点引领、分类推进,在全体宜昌市民中弘扬“仁爱精神”。重点引领,就是抓好党员干部、先进模范、教师、青少年、医生等重点人群,以此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影响更多的社会群体。分类推进,就是对宜昌不同社会群体提出体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不同要求。如,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地关怀学生;“医者仁心”体现为仁爱济世、救死扶伤、对患者的包容之心。

        最后,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持久带动力的仁爱活动品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设“仁爱之家”。持续开展“互敬好婆媳、和睦好夫妻、孝顺好儿女、教子好父母、友善好邻居”评选活动。从自我做起,将仁爱之情推及他人,持续开展“宜昌关爱行动”,让宜昌成为传播爱的文明沃土。推动形成“义务支教”“劳务工关爱基金”“情暖万家”慈善活动、“知心姐姐”巾帼志愿服务等一大批具有宜昌特色的品牌公益项目。大力发掘、宣传、学习身边“宜昌好人”和“最美人物”等具有仁爱之心的先进模范人物。持续发挥1028所“道德讲堂”的作用,导人向善,打造宜昌“仁爱高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