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求同存异

    网络评分应纳入评奖管理体系

    作者:卢西法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09版)

        去年,文艺领域大力削减评奖,以文化部系统为例,各种奖项被削减6成以上,赢得了民众一片叫好。与此同时,民间评价机构则趁势迅速发展,在影视、文学、舞台艺术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随着国内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貌似中立的“第三方”也成为了愈加热门的“香饽饽”。

        然而,官方评奖的削减似乎并没有在体制之外起到示范作用。当这边在力图重新获得信任、树立权威,那边却提前嗅到了资本的诱人气息,试图将自身多年积累的信任资源变现。尤其在与资本亲密接触的大众文艺市场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正在突破公正的底线,成为行业内部“公开的秘密”。

        以近日大火的影视剧领域为例,国产电影尽管在过去一年实现了由量到质的突破,良心之作批量涌现,令人欣喜,但仍有部分粗制滥造之作,凭借覆雨翻云的资本腾挪之术,一方面倾轧着佳片的院线空间,另一方面则与“中立”评分网站私下勾兑,抬高自己,抹黑对手。电视剧领域的情况也如出一辙,部分良心剧因短期口碑效应不显,评分竟遭一些价值取向有问题的网络烂剧碾压,甚而至于,有评分机构竟主动伸手勾搭,欲行收钱刷分的“深度商业合作”。

        从业者心心念念所谓“评分”,自然不是空穴来风。看似一个数字的高低起伏,却牵动着亿万潜在受众的观影风向。尤其一些大型评分网站,早已成为不少人手中钱袋的“指南针”。一边是来源未明的评分,一边是真金白银的票房,倘个中人士不能独善其身,又如何能抵挡住资本的诱惑?而如此业界生态,对于大量唯民间评分机构马首是瞻的文艺青年来说,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现实中,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各种评奖都是由民间主导的,评价的主体是谁,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然而,无论官办还是民办,没有约束的权力,都难免走向徇私走样的不归路。官办评奖的背后有国家权威背书,辅之以行政助力,影响不言自明。而民办评分机构的权力则来自于众多微观权力的集合,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口碑,习惯成自然,如此而形成的权力架构以及相应“可兑换”的利益空间,更加不可小觑。

        俗话说得好,资本的天性即是逐利。只要有空隙、无制约,利益相关者就必然伸出拉拢腐蚀“第三方”的罪恶之手。更何况,众多所谓的“中立”机构、网站,本质上还是以商业运营的盈利模式存在于名利场,自然与许多文艺作品的制作方、发行方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中立”法,又怎么能期望这样的“第三方”对所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新老“朋友”们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呢?

        面对评奖乱象,主流文艺界的简政放权堪称榜样。但官方的修身自律,却不能成为资本力量肆意撒野的契机。对于行政力量不可及的民间评奖评分机构,一方面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第三方”机构在运作上的规范性与合法性,另一方面更要呼吁评分机构的公益化,或是以消除了利益牵扯的公益机构取而代之,从根本上杜绝权钱勾结的可能性。此外,行业协会的监管、媒体的曝光等,也都是能有效制衡“第三方”评分特权的“利刃”,尤须频繁亮剑示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是庙堂之上的颁奖捧杯,还是江湖之远的评分列榜,归根结底,其所仰赖的权威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信任。一旦失去这样的信任,任何权威都必然遭到唾弃。古人云: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信任可以崩于一瞬,而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些自以为根基深厚而为所欲为的操盘者,如不能权衡利弊,慎独律己,恐怕早晚一日会掉入自掘的坟墓之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