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和安置难民本是善事,值得称颂,但是,将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的难民住所的房门一概刷成醒目的红色,这就多少有些不妥,难免引发将难民“区别对待”乃至“种族隔离”的臆测。
故事发生在英国东北部的米德尔斯伯勒。这里据说是英国难民密度最高的城市。在接待难民方面,英国内政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难民与当地居民比例不能超过1∶200,然而,在米德尔斯伯勒,这个比例目前是1∶186。英国《卫报》文章称它是唯一一个打破限制的城市。
难民多了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与当地民众造成冲突,这在米德尔斯伯勒尤为严重。法国《观点》杂志形容,在这个工厂纷纷倒闭、经济受到重创的城市,当地人酗酒成风,犯罪盛行,难民往往成为当地人尤其是底层社会人群“撒气”的对象。
在这里,当地人要找难民的麻烦很容易,不必四处打听他们住在哪里,也不用在网上“人肉搜索”,只要朝那些房门被刷成红色的房屋去,一准儿不会扑空。为什么呢?事情缘由是这样的:英国内政部把在东北部地区安置难民的合同给了全球最大保安公司G4S,后者则将这笔生意转包给它的一家名为“乔马斯特”(Jomast)的房地产承包商,而乔马斯特公司把自己在米德尔斯伯勒的难民安置屋房门全部刷成了红色。这在当地早已广为人知。
近日,英国《泰晤士报》将此事曝光,称“英国的街道上有一种故意的、秘密的种族隔离政策”。该报称,红色房门给米德尔斯伯勒的难民招来了很多攻击者。他们经常朝难民的房屋投掷鸡蛋、狗粪、砖块,在门上涂鸦,甚至画上法国“国民阵线”(法国三大政党之一,以排外著称)的标志,以至于很多难民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在门口玩耍。
《泰晤士报》的报道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和相关企业面临巨大舆论压力。米德尔斯伯勒的一名前议员称,“红门”标识非常不妥,会让人联想起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其占领的欧洲各国境内,强迫犹太人佩戴的黄星。
英国内政部在第一时间澄清,没有所谓的“红门政策”,并派遣专人前往米德尔斯伯勒调查此事。G4S公司也称,乔马斯特公司名下房产的房门都是刷成红色,并没有刻意对难民进行“标识”。
分析认为,英国政府“标识”难民的可能性不大,没有任何政客敢冒这种政治风险。乔马斯特公司也没有必要故意跟难民过不去。《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也说到,英国的房地产商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房产刷成统一的颜色。乔马斯特公司也解释说,刷成统一的颜色是为了便于管理。
尽管如此,英国政府和乔马斯特公司对于“红门风波”还是有不小的责任。从政府层面讲,将安置难民工作承包给商业机构后,应该建立完善的跟踪、评估机制,而不是就此放手不管。据报道,米德尔斯伯勒的民间组织过去4年里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反映“红门”问题,但是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从企业具体执行层面来讲,安置难民与处理一般房产商业合同不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难民无小事”——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的矛盾。英国媒体报道称,几名难民因为不堪忍受“红门”招来的骚扰,从政府发放的每天5英镑的伙食费里省吃俭用,凑钱买了油漆,将房门刷成了白色。但是乔马斯特公司的员工发现后,又将房门刷回了红色,并简单粗暴地警告他们,“这是公司的政策”。
如果说这个故事中有一个“英雄”,那就是《泰晤士报》。该报的报道,在英国引起了轰动,起到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该报在欧洲难民潮这样一个敏感时期,使用了“种族隔离”这样一个在西方国家敏感的词汇,最终引发了全国上下对“红门”问题的重视。
一个国家可能因为人力、物力有限等原因,在安置难民后,无法确保给他们色彩斑斓的生活,但是,至少应该在他们受到骚扰时,让他们拥有粉刷五彩缤纷的房门的自由。好在故事的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迫于压力,乔马斯特公司已经承诺将其管理的难民住所房门重新粉刷成各种不同颜色——当然,这次不再包括红色。
(本报记者 林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