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中国在中东不谋求私利

    ——访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

    作者: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8日 12版)

        1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沙特、埃及、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国家领导人以中东之行拉开2016年重大外交活动的序幕,备受世人期待和关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知名中东问题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

     

        记者:中东是当前国际政治的热点地区,2016年中国元首外访首选中东,将对该地区产生何种战略影响?

     

        李绍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及了世界各个地区,但中东是一个空白。中国国家主席现在去中东访问,特别是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这三个重要中东国家访问正当其时。当前,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正在艰难推进,这事关国际反恐大局,也关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重建大局,而沙特、埃及和伊朗是叙危机政治解决进程中最主要的地区国家。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在推进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进程中作出一系列努力:2015年10月30日,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第二次维也纳外长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政府“三轨并行”“四个步骤”的危机解决方案;岁末年初,王毅部长又将中国的方案归纳为“五点主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先后邀请叙利亚政府副总理兼外长穆阿利姆和叙反对派全国联盟代表访华。我个人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中东之行中将对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进程作出一系列斡旋努力。

     

        记者:中东局势错综复杂,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的沙特、埃及、伊朗三国各自发挥何种作用?

     

        李绍先:习近平主席选择出访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不是偶然的。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中,上述三国和土耳其是重要的四个角色。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已经访问了土耳其,出席在安塔利亚举行的G20首脑会议。沙特和埃及是当今阿拉伯世界的重要角色。埃及是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国家,人口达9000万,世界上每四个阿拉伯人中就有一个是埃及人。沙特阿拉伯是石油大国,伊斯兰教两大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就在沙特,因此沙特在当今伊斯兰世界也拥有重要地位。伊朗是中东地区另一个重要大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去年伊核协议签署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可谓百废待兴。上述四国在当前动荡复杂的中东局势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继去年底访问过土耳其以后,现在又出访三国,意义重大。

     

        记者:1月13日,中国政府公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如何评价这一文件的意义?

     

        李绍先:今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1956年,中国同阿拉伯大国埃及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至1990年,中国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建交。我们选择中阿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之际发表这一文件,既是对中阿关系60年来深入发展的总结,也指明了未来中阿合作的愿景和方向,它将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指引未来中阿关系的深入发展。

     

        记者:作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主要切入点在哪些领域?

     

        李绍先:有人认为中国在参与中东事务中有明显的“弱势”,这就是中国在中东没有“代理人”,缺乏推进政策目标的“地区抓手”。但我认为,这个所谓的“弱势”恰恰是中国在参与中东事务中的优越之处,因为中国在中东不谋求私利,是唯一的在中东地区没有“帝国利益”追求的大国。

     

        中国的外交作为显示,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主张是公正的、客观的,凡是有利于该地区稳定、当事国人民选择和接受的方案我们中国都给予积极支持。事实上,中国的主张越来越被中东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理解和接受,包括一些当初不理解中国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主张经得起考验,希望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中国在中东事务上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当地国家的经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主张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利于当地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而经济重建和发展是该地区最终实现和平稳定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公正的、不谋私利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与中东事务,适时提出客观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倡议,有助于弥合相关各方面的分歧,推动复杂的中东政治事务的解决,

     

        总而言之,中国是中东事务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发挥着名副其实的劝和促谈的作用。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