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

    同源

    千古沧桑话大晟

    作者:陈鹏宇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5日 05版)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组北宋时期的“大晟”编钟(见图),共8枚。它们大小相近,形制相同。形制上,这些编钟与先秦古钟十分接近,是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仿照当时出土的春秋宋公戌钟铸造的。

        宋公戌钟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出土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崇福院内,共六枚。据古书记载,宋人是商人的后代,而商人出自传说中的帝王颛顼。颛顼所用的古乐号“六茎”,古钟恰好有六枚,时人便以为是六茎所用乐器。再加上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潜”之地——黄袍加身之前,赵匡胤的官职是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故而登基后取“宋”为国号。宋州后来也就改名为“应天”,以示“应天之命”。在受命之邦挖出了带有皇朝国号的古器,举朝以为是祥瑞。宋徽宗便命大司乐刘昺按这几口古钟的形制,仿制一套编钟,再现上古的雅乐。

        古钟的形制容易效仿,制作技艺却无法复原。先秦的编钟,大小相次,一钟双音,这种工艺早已失传。当时的编钟,大小一致,厚薄不同,每枚钟只能发出一个乐律的乐音。

        传统上,乐音根据音高的不同分为“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黄钟律是基准。但世异时移,黄钟律已无法确定。为此,宋帝下诏,博求“知音”之士。后来,官员们终于在西蜀寻访到一位九十余岁的老者,名叫魏汉津,自称学过“鼎乐之法”。汉津向徽宗进言,认为黄帝创设黄钟之律,律管长九寸。夏禹效法黄帝,“以身为度”,将左手中指第三节、无名指第三节、小指第三节的长度合为九寸。他请求徽宗将左手这三节的长度赐予臣下,以确定黄钟律的律管长度,再由律管推定容积。先铸造九鼎,以象征天下九州;再铸造高九尺、容九斛的大钟,以为标准器;最后再铸造新乐编钟。

        这番说法迎合了笃信道教的徽宗皇帝的心思。于是,在刘昺的督导下,负责乐器铸造的机构——“铸泻务”,便按照魏汉津的理论,参照宋公戌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兴造。同年七月,作为标准器的景钟铸成。次年七月,九鼎成。八月,编钟等新乐乐器成。按照当时的礼制,大晟钟共有十二编,每编二十八枚,包括正声钟十二枚、中声钟十二枚、清声钟四枚,共336枚。

        九月朔,徽宗驾临大庆殿,与百官庆贺“鼎乐”落成。在新乐演奏的时候,居然有白鹤数只,从东北方飞来。于是龙颜大悦,下诏褒美。至于新乐的名号,既然尧乐称“大章”,舜乐称“大韶”,今乐直追上古,徽宗便赐名“大晟”。新乐编钟被称为“大晟钟”。创制大晟乐是徽宗的得意之作。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大晟钟被宝藏于宫中,大晟乐则被颁行于四方。

        可是,四海弦歌挡不住金人的铁蹄。大晟钟铸成之后二十二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梁,徽、钦二帝被俘往北方。336枚大晟钟,或在围城之际被宋人埋入汴梁城下,或作为战利品被金人赏赐臣下,或被解往金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八年之后,徽宗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大晟钟却继续在金人宫廷里演奏。只是,金太宗名完颜晟,为了避讳,金人磨去了钟上的“大晟”,而重刻了“大和”二字。入元后,大晟钟流入元宫。元明鼎革,明人仍“斟酌用之”(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直至清初。到了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人奉敕将宫中所藏古铜器编纂成书,发现内廷有四件刻有“大和”字样的古钟。时人已不知晓它们的来历,以为是周代的古器,便将其编入了《西清古鉴》及《西清续鉴乙编》。其中两件民国时被运往台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两件下落不明。

        如今,已知存世的大晟钟仅有25枚。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八枚,有两件是清宫旧藏,其余六枚则来自购买、调拨和捐献。1958年购藏的那件,刻有“大和”二字,并且有明显削磨过的痕迹,显然是靖康之难的见证者。这八枚囊括了大晟钟的全部三个类别,涉及了七种乐律,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材料。经检测,它们仍能发出清晰的乐音。袅袅余声中,它们似乎还在诉说着汴京的繁华、亡国的悲凉和千年的沧桑。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