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学术环境不优仍是制约科学家创造活力、阻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国科协是《意见》的起草单位之一,其党组书记尚勇向记者表示,《意见》正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学术生态滞后、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进行的“啃骨头”“除顽疾”之举。
四个“不得”为学术松绑
尚勇说,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等部门针对学术生态滞后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当前学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一类是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干扰、束缚学术自主权的固有弊端,特别是行政化干预过多、“官本位”等陋习,影响了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另外一类是科技界内生的评价方式被行政化、指标化的方式取代,部分科技工作者自律不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针对第一类问题,《意见》中以四个“不得”的否定语气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为边界设立了一道“警戒线”——“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
尚勇认为,四个“不得”从思想上树立起边界意识,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如此才能推动操作层面更好地落实。
除了四个“不得”破除学术行政化、官本位,为学术松绑的去行政化思想在《意见》中无处不在。例如,《意见》要求,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公共政策保障功能,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主体地位,不以行政决策代替学术决策。
优化评价为科研人员减压
据尚勇介绍,中科院、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近年来的调查均表明:大部分科学家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陷入各类不必要的检查论证评估等事务中。
对此,根据《意见》明确规定,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六分之五。这个提法最早源于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若干意见》。此次《意见》重提这个确切的数字,意在减少行政化、社会化活动对科研工作的干扰,给科学家更多的科研时间,使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学术研究。“如果规定过于笼统化,则相当于没有要求,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重提‘六分之五’。”尚勇说。
为了为科研人员“减压”,《意见》要求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发挥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不能以各类学术排名代替学术评价,避免学术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同时,《意见》还提出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对以国家使命为导向的科研基地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体系,拓宽科技社团、企业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切实避免评价过多过繁、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和“一刀切”的现象。
为学术自由提供保障
《意见》重申了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部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发布的“五不准”原则。“‘五不准’是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自律要求,是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所做的具体规定,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行为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尚勇说,这是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的严格限制,就是对科技工作者学术自由的保障。
针对青年科技人员在创新最活跃时期难以获得成长的资源和机会,在获得项目、奖励,参加学术活动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年龄段人才相对集中,又容易出现“堰塞湖效应”,成长出口狭窄等问题,《意见》也提出健全全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奖励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国家奖励、高级职称聘任、院士推荐等方式使一批有真才实学、成就突出的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尚勇表示,《意见》作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啃骨头”“除顽疾”的深水区改革,中国科协将发挥第三方评估职能,对《意见》落实的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估,并将相关结果向全社会公布。
(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