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发生在科隆、苏黎世、赫尔辛基等欧洲城市的大规模性侵案件,不仅在一般意义上的治安层面为欧洲社会敲响警钟,而且仍在持续发酵,有可能成为压垮欧洲相对宽容的难民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
1月9日,约1700人在科隆参与反难民游行,高举“不欢迎难民强奸犯”的标语,要求驱逐难民。10日晚间,6名巴基斯坦人和1名叙利亚人在科隆遭到约20名不明人士的暴力攻击,数人被送医治疗。
分析人士认为,跨年夜集体性侵案,已经打开欧洲难民问题的“潘多拉盒子”,并有可能不断地撕裂欧洲社会。此案极有可能对已经签署了30年之久的“申根协议”产生影响,对欧盟人员自由流动和“善待”难民的基本价值观形成挑战。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日前公布,德国在2015年创纪录地接收了110万难民。二战后,德意志民族背负着“罪恶感”,接收安置来自全世界的各类难民,一直是欧盟收容难民最多的国家,也是全世界除美国外,寻求庇护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叙利亚内战后,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纪难民潮”,默克尔顶住来自执政团队内部和欧盟内不同声音的压力,直面朝野上下的非议,力主开放边界,最大限度地欢迎、安置难民,为捍卫欧盟的基本价值观贡献良多。但现在,对其难民政策的批评已经上升到了“极不负责任的历史错误”的高度。批评者认为,实行了一年多的宽松难民政策,不仅威胁到德国社会结构自身的稳定,而且正在破坏着欧盟的团结与合作,并一定会使欧洲陷入混乱,最终削弱欧盟的整体实力。
说到难民,世人均对他们因为战祸而不得不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的命运深表同情。但正如在许多西方语言中都有的那句谚语所云:“唯自助者天助之”。难民的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自我提升、主动融入极其重要。以瑞士接收葡萄牙难民为例,瑞士虽然是一个8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却曾经是接收难民的大国,也一直是难民最愿意投奔的目的地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的葡萄牙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开始来到瑞士,其中一些人是以短工、留学生身份,也有很多是以难民身份。30多年过去,21.6万名葡萄牙人在这个对他们来说遥远的异乡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在某些葡萄牙人聚集的村镇,他们的人数比例虽然超过了当地人,但由于他们有效的自我管理,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任何大的冲突。用瑞士人的话说,葡萄牙移民和难民“有问题都是自己内部解决,不给别人找麻烦。”
短短一年内,仅在德国一个国家,就有110万难民涌入,而且这股潮流还在继续,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难民中的极少数人,又做出了让欧洲各国“政府与百姓共愤、居民与难民齐讨”的事情,这对难民的整体命运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接收难民的历史乃至欧盟人员自由流动的历史,在此可能碰到了一个“拐点”。欧洲难民政策在当下如何演进,是对欧洲团结和“欧洲价值观”的历史性考验。 (本报日内瓦1月11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