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0日 星期日

    农田水利如何保粮食安全

    ——旱年丰收的辽宁经验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刘坤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0日 02版)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

     

        在去年夏季南方洪涝多发、东北黑吉辽三省出现不同程度干旱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实属不易。在各省中,降水严重不足的辽宁省以14.2%的粮食产量增幅位居全国首位。在旱年保丰收的辽宁经验中,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灾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前不久,记者跟随水利部采访团深入辽宁一探究竟。

     

        应急调水:科学调度缓解用水需求

     

        “去年夏天雨水少,地都起裂了。我家的水稻每亩产量大概是一千三四百斤,正常年份的亩产一般是一千四五百斤,没比往年少太多。”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连山村村民李兰告诉记者。

     

        降水大幅减少但收成并未大幅降低,得益于辽宁省对用水的及时调度。去年7月中上旬,辽宁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小值,大部分地区连续20天无有效降雨。面对形势严峻的旱情及水资源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现实情况,辽宁省重要调水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自7月23日从辽宁东部地区引水,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累计抗旱应急调水4.6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辽宁西部地区的用水需求。

     

        此外,辽宁省省直水库还为降水严重偏少,持续高温的营口、盘锦两市灌区抗旱应急补水1.25亿立方米。“抗旱实际是水量的调动,将水从辽宁东部调往中西部,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吃水和灌溉问题。”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抗旱处处长郁凌峰介绍,“为保证全省粮食生产安全,辽宁省优化调度全省水库,补水7.23亿立方米,保证了700多万亩农田有效灌溉,减小了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有效管水:近万名水管员发挥抗旱力量

     

        除了工程调度,抗旱保丰收,人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高利和李兰是同村,平日里除了种地,他还担任连山村水管员一职。“平时经常见到他,需要灌溉的时候,他总积极帮我们协调水源,还帮着铺管道、搬运水泵。在用水这事儿上,他帮了不少忙。”说起同村的这位水管员,李兰心生感激。

     

        像高利这样的水管员,辽宁省一共有9000多名。作为辽宁省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举措,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的水管员主要负责对水利工程进行巡查、管理、看护,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处理农村水利突发事件等。

     

        当了水管员,就要管好水。尽管是基层水管员,但对他们的考核也丝毫不含糊。辽宁省对水管员进行集中管理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去年5月,北票市淘汰了11名工作不到场、不到位的水管员,以确保水管员真正发挥服务效能。而在去年的旱年,正是辽宁省的4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和近万名村级水管员,通过流动浇地、设备维修租赁、应急抗旱设施建设管理等服务,有效降低了灾区农作物的损失。

     

        高效节水: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我们合作社大约有5500亩土地属于节水滴灌工程,每亩地能增产六七百斤,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能节约50%左右的用水量、25%左右的化肥用量,减少了面源污染。去年我们的玉米基本没怎么减产。”北票市兴旺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曲正荣说。

     

        面对灾情,如果说调水工程和抗旱服务属于应急措施,那么着眼长远的节水增粮灌溉工程则为缓解粮食生产压力提供了基础保障。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5月,辽宁省已完成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50万亩,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实现了增产增收,并在去年春、夏季严重干旱的不利年景中发挥了重要的抗旱保产作用——来自辽宁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自去年春季旱情显现至8月末,在受旱严重的情况下,辽宁省共启用节水增粮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5万余处,灌溉面积达729万亩,在大旱之年项目区亩均增产300公斤以上。节水灌溉项目使得灌溉项目区的水源得到保障,实现了旱涝保收,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变了农户“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农民的收益得到保障。(本报记者 陈 晨 刘 坤 毕玉才)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