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8日电 记者杨舒8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基金委通过长期设立的科学基金发现培育高水平人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获科学基金资助的学者项目负责人呈年轻化趋势,表明处于创新活跃期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已成为中国承担各类项目的主力。
基金委主任杨卫透露,2015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40岁以下占43.14%,36~45岁年龄段占46.36%,均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项目负责人50岁以下者占47.09%,比2014年提高6.7个百分点;地区基金负责人40岁以下占54.47%,高出2014年7.6个百分点。此外,女科学家人才队伍有所壮大,2015年青年基金的女性申请人获资助6593项,占总量约41%,较2014年显著增加。
“从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看,我国已具备科技大国的规模。”杨卫表示,在全球高被引论文作者榜单中,2001年中国大陆作者仅为7人次,占比不及0.1%;而2014年达到128人次,占比提升到3.98%。而自2006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总量一直居于世界第二位,2014年发表SCI论文23.64万篇,总被引用次数逐年递增,为世界第四位,居美英德之后,从1998年之后每年前进一名。从质量看,2004年至2014年,我国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数为12279篇,占全球10.4%,居美英德之后的第四位。据统计,与2009年相比,2013年全球合作得到加强,中国的国际合作中心度由0.6上升到0.757。
杨卫认为,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目前中国基础研究的动力发展呈现出“三个同步”“三个并行”。“三个同步”是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中科院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相同步;“三个并行”是总量并行,基础研究处于从“量”到“质”的关键跃升期;贡献并行,促进我国从全球创新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跃迁;源头并行,思想之源、学科之源、学派之源、重要学术贡献之源得以并行。他指出,相对于高技术与应用开发,基础研究发展周期长,能力的提升相对较慢,需要一代一代传承,要通过几代科研人才的努力才可能迎来原始创新能力的整体跃迁,但一旦引领,将持续很长的时期。
在此期间,根据客观规律,中国基础研究应当在未来5年内达到与主要创新型国家“三个并行”的总体目标。为此,国家应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使人才计划形成特色体系,并进行统一的梳理,不搞九龙治水,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