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让感动成为常态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沈琳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06版)

        近日,在江苏省高校红十字会“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评选现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遇见水族——在常水族人生活与生存状态调查”被评为十佳优秀项目。当视频播放到大学生将常州水族人的祝福送到贵州三都县水族留守老人时,老人频频拭泪。评选现场一片观众的抽泣声。

        这是学院弘扬“感动”文化所获成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润物无声式的渗透,全校师生在感动中成长,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追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说。

        在2015年10月学院举行的“感动工程”十大人物与事迹评选中,宿舍管理员宋亚娜悉心照料患癌学生的故事,让师生动容。2009年的一天,接连几天没上课的建工系造价0721班学生牛壮壮,引起了宋亚娜的注意。牛壮壮曾做过脑瘤手术,经常头痛。得知情况后,宋亚娜每天都亲自为他下厨做饭,还拿出部分工资让他治病。最后,牛壮壮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有一天,牛壮壮的父亲抹着眼泪送给宋亚娜一串水晶项链,说牛壮壮在弥留之际,嘱咐一定要把项链送给“妈妈般的宋阿姨”。

        学院多年来鼓励教师用真情哺育学生成长。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爱生、师德标兵不断涌现,教师刘淑红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班主任称号。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意外进入传销组织,她不仅救出了学生,还帮忙垫付了学费;有的因年少叛逆而荒废学业,最后却因为她代做检讨而彻底悔悟,并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把学生当成家人,自己也会变得幸福。”刘淑红说。

        如今,传递关爱、触及人心的“感动”文化,成为弥漫于学院空气中的习惯因子,学生愈发勤奋向上,崇德向善。(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沈 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