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6日 星期三

    浙江诸暨:专利授权量井喷的背后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吴飞坚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6日 05版)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深入推进,各地创新激情不断被唤醒。而作为区域创新发展航标的发明专利,也备受关注。

     

        记者日前从浙江省诸暨市获悉,该市2015年专利授权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仅刚刚公布的9、10、11三个月份,该市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就达到6068件,超过2014年全年的5286件。不仅如此,该市多个月份的专利授权数量,都在浙江各县域经济中拔得头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的“井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到实地进行了采访。

     

        民间发明家层出不穷

     

        黄建富是诸暨市浬浦镇外浦村一个地道农民,但和别的农民不一样,他还被大家称为“田头发明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拥有多功能助力器、交直流调速鼓风机等多项专利。

     

        黄建富发明的多功能助力器,仅用20分钟就可轻松完成5分田的稻谷脱粒工作。据他介绍,这种多功能环保节能助力器的重量只有3公斤,使用时只要将它安装在一般的打稻机上,就可变成一台电动打稻机。用一盏12伏的充电灯,即可完成1亩田左右面积稻谷的脱粒工作,电费成本还不到1元。

     

        谈起为什么会发明这种助力器,黄建富介绍说,现在不少田块缺乏用电条件,而且电线碰上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使用柴油打稻机的话,需要配备价格600多元的柴油机,机器外形十分笨重。因此,他才有了研究环保节能助力器的想法。

     

        黄建富的发明梦是从7岁开始的,“那时看见‘竹蜻蜓’在手心一搓就飞了那么高,就总是琢磨它为什么能飞起来。长大后,我就总喜欢捣鼓机器。”1999年,黄建富看到农家灶头上点火难,就发明了一个多功能鼓风机,并凭此获得第一个专利;2002年他看到村民为鱼塘含氧量低发愁,于是又捣鼓出一个多功能增氧潜水泵;2005年11月,研究了一年多农田打稻机的黄建富,研发出脚踏的脱粒机助力器。

     

        看到附近农田里到处都在使用自己的发明,黄建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是个农民,农民和农村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我很清楚。”现在怀揣着专利证书的黄建富心里只有一个遗憾:“念书只念到初中,就回家务农了,常常觉得知识不够用。”

     

        “在诸暨,非职务专利授权量很多。这说明个人申请发明专利的积极性非常高。”诸暨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许建明向记者介绍。

     

        黄建富的遗憾,在“民间发明家”中普遍存在。据介绍,有些发明者闭门造车,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结果不少专利发明缺少开发应用价值,得不到市场认可,只能“束之高阁”。针对这种现象,许建明说:“我们鼓励发明创造,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也鼓励发明人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与市场接轨。只有这样,发明授权的含金量才会更高。”

     

        从“切肤之痛”到积极进取

     

        和非职务发明一样,诸暨市的职务发明,近年来也持续增长。而数字不断高升的背后,是不少企业的“痛定思痛”。

     

        “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生产滚槽机、热熔器,生产二十多年了,突然间就被投诉侵犯别人的专利了。”提起广交会上的经历,诸暨市店口镇一家机械设备生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徐武军充满感慨。专利,让他品尝到了阵痛的滋味。

     

        那是2012年的时候,他随公司代表队一起赴广东参加广交会,然而刚“摆完摊”,他就被会场人员告知,由于被投诉“侵权”,部分产品不能再展出。

     

        “主打产品不能参展,公司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也无可奈何。”徐武军告诉记者,“同样的产品,别的公司有专利意识,提前申请了专利,我们就成‘侵权’了。”从广州回来后,公司便组织技术人员对产品进行修改,并第一时间申请专利,以保护自己的产品,同时也防止产品再被投诉侵权。

     

        从对专利毫无概念,到两年内申请获批8项发明专利,对这个中小型企业来说,专利从“敌人”变成了“朋友”。徐武军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再有新产品面市或既有产品的修改,都第一时间想到申请专利。

     

        王定军是诸暨市店口镇一家上市公司知识产权部的负责人。他所在的企业,早在十多年前就知道“春江水暖”了。

     

        不过与徐武军一样的是,王定军所在的公司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源于“痛定思痛”。“以前,我们部门还属于科技管理部。2010年,行业内市场竞争加剧,围绕知识产权的纠纷也多了起来,公司对知识产权也更加重视,由此将知识产权部独立出来,专门应对纠纷,同时也加强自主产权的研发和专利申请。”王定军告诉记者。

     

        不过,当时一个看似“无奈”的举动,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由于对知识产权的“另眼相看”,随后几年里,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底,公司申请专利已达1000多项,得到授权近700项。“现在,在知识产权方面,公司主动权要比之前多了很多,这也是得益于对专利申请的重视和保护。”王定军说。

     

        “徐武军和王定军所在企业的境遇,很有普遍性。”许建明告诉记者,不少企业往往是吃了亏,才想起去申请专利。而相对来说,大企业对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意识更强烈一些,如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避免走弯路,成为诸暨市知识产权局关注的问题。

     

        于是去年开始,诸暨市知识产权局主动将政策宣传重点,放到乡镇里,鼓励乡镇通过各种渠道,把国家、省、市对发明创新的激励政策,传达到每个企业和个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将国家、省、市对创新创造的鼓励政策传递到全市每个角落,大大激发了全体市民的创新力创造力。诸暨市今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出现大幅增长,也是企业和个人创新创造热情高涨的一个体现。”许建明说。(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吴飞坚)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