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治国理政新实践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5日 01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新的号角。

     

        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为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两个效益”统一:

     

        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习近平:“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这几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自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把导向管理的独特性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融入法人治理结构,纳入董事会日常工作。以企业制度改革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成为越来越多文化企业的共识。凝聚和支撑这些共识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把实现“双效统一”作为制度固化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为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无形的文化产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能激发正能量,形成社会和谐的红利。”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双效统一”就是强调社会效益、注重道德力量调节的具体表现,这是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突出亮点,回答了文化企业怎样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远,怎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历史和时代课题。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习近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伴随2016年的新年钟声,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出炉:440.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8.7%,是2011年以来票房涨幅最大的一年。电影市场繁荣的背后,是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全面释放,是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持续高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视前所未有,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前所未有——

     

        开展以简政放权为最大特点的新一轮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不断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不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迎来了资本市场的春天。

     

        3年多来,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全面迸发——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75%升至2014年的3.76%,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体育、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异军突起,2015年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超10%;

     

        2015年,文化企业并购166起,并购规模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50%……

     

        一个个数字浓缩着中国人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正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亮色。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更广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习近平:“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惠及农牧民10万余人;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根据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村;浙江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000多家,打造农村文化综合体……近年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景象,正是党中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模式的生动写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在这些精神指引下,各地以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重心下移、共建共享。3年多来,“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更广更深地惠及人民群众。

     

        “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还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说。(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