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二中的校园暖流不断。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最美”大学生村官黄炊等相继走进校园。
衢州二中校长潘志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全国文明单位,走过63年历程的衢州二中,让‘最美’人物走进校园,是为了营造校园向美而行的氛围。”
与德为邻,美好就在身边
2015年8月7日,《光明日报》以“让我们一起抚慰民族的伤痛”为题,报道了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救治照顾70年前日军细菌战受害老人的感人事迹。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第二天,柯城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夏耘和同事——万少华医生、祝黎昕护士,回到了他的母校衢州二中。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双双饱受日寇摧残的烂脚,万少华告诉学生们:“其实抗战并未远去,那些刻骨铭心的痛,依然活在烂脚老人的伤口里。”会场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当代医生们的“抗战”故事,将他们牢牢吸引。
“百闻不如一见,把好人请进校园,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好人有血有肉、可感可触。”衢州二中校长助理、政教处主任郑友民相信,与德为邻,必能见贤思齐。
回溯衢州二中的校史长卷,可以发现其精神血脉中,一直流淌着“最美基因”。曾经在央媒上,也是由《光明日报》率先报道,后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的衢州大学生村官黄炊,也是衢州二中毕业生。黄炊工作不久,突发白血病重症,急需用钱之际,她却没有动用好心人的捐款,转而将善款设立成救助基金,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大学生村官。
“我们何其幸运,有这样平凡、美好的人在身边,无时无刻不给予我们感动与启迪。”听完台上好人的故事,高一学生徐以捷写下自己的感悟。
让情景化的价值观教育不再“高冷”
在衢州二中,每周一的班队活动课,已成为与“最美”的一场约会。
学生们会评选出上一周班内的“最美学生”,并将他的故事和照片张贴在校园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中人”专用展板上。
“我们真有那么多‘最美’吗?”至今,郑友民都忘不了一年前评选之初所引发的质疑声。
但几乎来不及犹豫,学生们的推荐状便如雪片般飞来。迄今为止,已经有70多名学生光荣上榜。其中,既有同学间信赖的心理“小医生”,有每天帮楼管阿姨开灯的“清晨第一盏灯”,也有不为人知在校外默默做公益的“隐形”义工。
实际上,这种全校性寻找、发现和弘扬真善美的现象,既是衢州二中熔铸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其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锻造使然。如此的人文土壤,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入脑、入耳、入心”的独特路径。围绕价值观核心词,衢州二中结合校园禀赋,创设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学子。
衢州二中的医务室里,有一只“诚信药箱”,学生们买常用药品无须找校医,而是直接到“诚信药箱”里取药,把钱放进“诚信收费”盒。“无人售货启用两年多来,从未出现学生拿了药不付钱的情况。”校医陈小萍说起这事时,颇为自豪。
“同学们告诉我,被信任是幸福的,他们也因此享受诚信带给他们的快乐。”郑友民说,情景化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不再觉得“高冷”。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做人
清晨7时,衢州二中第二食堂的主管毛建英正在忙碌,两名学生拎着礼品袋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里面是50张手写卡片以及25双冬袜。
“他们把东西交给我,说今天是感恩节,感谢阿姨们的辛苦付出,当时我眼泪都出来了。”毛建英说。原来,这是高二(3)班自发的一次感恩节行动,收到学生们贺卡和礼物的,还有学校的保安、园丁、寝室和教学楼管理员等普通校工。
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在衢州二中意味着校园的狂欢。可这些年来,比美食更抢风头的是美德。
2013年的美食节,一个叫兰骏的高二男生,把为贫困山区孩子们献爱心午餐的募捐箱支在了入口处,短短几个小时收获了6000多元善款。
2014年的美食节,10多个班级的学生纷纷发起公益募捐或文具义卖行动,公益活动成为比美食更抢风头的精神大餐。
而在平时,校园里的微公益活动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有的班级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坚持“每周节约一元钱”活动,每个月悄悄把省下来的钱,存到需要帮助的同学饭卡里,默默地给身边的同学提供着温暖。
“我很高兴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同情与博爱,以及承担责任、为大众谋福祉的态度。”一直担任高三英语教师的潘志强认为,新高考的改革风向是真正以学生为本,实现学业渐进,素质渐优,“这与衢州二中多年来坚持的交流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育模式是吻合的。”
“没有好的升学成绩就没有学校的今天,没有好的校园文化就没有学校的明天。”这句话,被衢州二中每位教师奉为圭臬。老师们相信,分数固然重要,但必须让孩子们明白,分数外的事也很重要,比如怎样做人,怎样安身立命。(本报通讯员 李 啸 范少杰 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