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2日 星期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情感认同

    作者:郭娟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02日 06版)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过程,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认知,而且还要有强烈的情感认同,才会将之落实到日常行为与社会实践中。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是当前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对大学生情感认同的学理思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同时引发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它是连接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间环节,具有行为驱动的精神动力价值。

     

        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过程与其自身独特的情绪、情感发展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拒绝认同、表层认同、盲目认同和迟滞认同的特点。拒绝认同是指大学生随着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广泛,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情感反应也更为敏锐,因此易使他们排斥外在强加的力量或观念,产生挑剔或戒备的心理。表层认同是指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承受,是一种被动、覆盖式的接受。当大学生从小被教导的尊师重道、先义后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上与此相矛盾的现象发生冲突时,必然会制约其对传统情感的接受和认同,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对周遭事物在情感上的接受或否定都不太明确,表现为“知行不一”或“口是心非”。盲目认同则是一种从众心理,对于多元社会思潮中存在的“物质为重、利益为先”等观念盲目地追随认同。当代大学生身处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或是注重物质享受,或是热衷名利追求,或是追求个人享乐等。此外,也有一些大学生起先在情感上不认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理解和内化,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并最终认同,此谓之为迟滞认同。

     

    激发情感认同,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情感认同,这不仅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而且也需要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整体改善。

     

        尊重学生差异,丰富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学校要避免“一刀切”,应重视在思想教育中将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现实原因及后果阐释清楚,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觉认同。同时,学校也要深入分析反面案例,教育大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要通过单独开设思维训练课和课外教育等多样渠道及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等灵活的方式,积极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也是大学生内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名人故居的考察、党校专题活动、社会调查和多样的社会兼职等,能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社会参与意识,并使其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找到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最终确立人生观、价值观。

     

        提升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讲,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教育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是重要且必要的。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和艰苦生活的锻炼,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辅导员老师应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帮助学生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复杂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情绪调节的办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建立积极心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避免一味说教,用平等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发掘放大每个人内心蕴藏的道德感、民族感,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

     

        积极优化社会认同环境,建设认同载体。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意识的学习可以转变为对榜样有意识的效仿。要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公共媒体的作用,在社会上广泛宣扬道德模范、劳动标兵。当前,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资讯手段、丰富的信息,极大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内容吸收的丰富化。身处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由于大学生信息整合能力不高,易受一些消极观念的影响。因此,建立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是必要的,对无视道德底线、危害社会、颠倒是非的言论和现象要进行告诫和批驳,肯定和赞扬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言行,发挥好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应重视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社团、文体活动等,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总的来说,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要根据其情感认同特点,从学生、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实施。唯有如此,才能使价值观的塑造更具有效性。

     

        (郭娟,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